最近從公共圖書館借來一本書,是一名十二歲小女孩寫的訪問稿,小女孩叫張苗,很普通的孩子,看來無啥特別,但她訪問的可個個是「猛人」:人人都識的有冰心、巴金,還有老舍的妻子胡絜青,詩人臧克家,相聲大師馬季,漫畫家丁聰,學者季羨林都是中國大陸赫赫有名的文化人。
當然,看過序言,自會明白一切並非偶然。原來小女孩的爸爸本身就是詩人、作家,又歷任作協的書記,而媽媽則是廣播學院的教授,既能講也能寫。如此書香之家,可說是往來無白丁,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總也沾到不少文化雨露,自能培育出一棵懂得談文說藝的小樹苗。
不過,當你讀完小苗苗的文章,又不得不承認,這小妮子真的有兩下子。
首先,每次訪問前,她都做好充分準備,先仔細閱讀被訪者的作品,然後擬定訪問題目,所以每次都能把握要點發問,讓受訪者有發揮的空間,這可並不簡單。
像訪問上海著名小說家李國文,她就先按自己能力和興趣,細讀作家兩大厚本評點《三國演義》的書。到訪問時,苗苗老氣橫秋地跟李伯伯大談三國人物,說自己最佩服曹操,這一來,便引出滔滔議論,訪問自然水到渠成。
小苗的經驗正好說明了跟人「對話」的妙訣,要雙向溝通,要互相交流,便不能自說自話,各說各的。事先的資料搜集、調查和研究是「對話」的起點。
近年教改,比以前注重說話教學,三年級和六年級參與的系統評估,說話是其中重要環節。有些同學小組討論時啞口無言,原因就是無話可說,若平日關心時事,多閱讀多作資料搜集,自然見多識廣,有說不完的話題可以發揮。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專題】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