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壇未獻上的活祭


2018 期(2003 年 4 月 27 日)
◎ 牧養事件簿 ◎ 鄺偉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自從七八年前完成拙作「傷殘神學」的碩士畢業論文後,先後有幾位對這方面有興趣的同學到訪交通,往後這幾年間喜見在基督教報刊看見這類文章也多了,相信是沒有帶動者,只是在這悲情的社會,大家的心靈被觸動,也看見聖靈的工作,所以不約而同對時代作出反省及回應,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人與人之間有許多不同,是神創造人類的智慧,表示一個人的不完全和限制,故此亞當需要一個夏娃成為他的幫助,這種「秩序」就將人牽在一起,互相牽連,而這種相連性就是一種互扣關係而存在。傷殘人士只是其中一種不完全的限制,他們也是人,也是神用無價買贖的人。是肢體,要在基督裡與其他肢體合而為一,成為教會、成為基督的身體。

  新生命是神新的創造,是內在的生命、不在有形的身軀。舊約獻祭的祭性是沒有殘疾的,表示聖潔,完全的獻上。新約是獻上活祭,不是死祭,是將自己的生命及生活聖化作祭物恆常的獻上,不是按世界的眼光,過去的標準,而是按神的旨意,若然不是,傷殘肢體就不能獻上為祭了!

  社會對傷殘有不同的理解和標準,以致產生歧視。文化的差異,主觀的理想主義,標準齊一化,過分同情或忽略等等,都造成許多障礙,容易排斥他人,也將歧視正常化和合理化,或令他們更「傷殘」。在牧養的路線上,應為他們建立無障礙的通道,給他們更多機會親近神,給他們一間無權無勢無鬥爭,有更多「空間」的教會。除了教會考慮硬件的設施外,也應深思軟件的配套。在多元的社會裡,教會也應多元化,容許有不同類型的教會出現,以致可以讓更多人來到主前,不要攔阻他們,相信能牧養人的就是好教會。按理每一間教會都應牧養傷殘肢體,但礙於客觀環境不能,教會也不必改建,也不一定強要大教會收容這些人士,不同的教會可發揮其牧養不同群體的恩賜,不必作難,福音是無國界的,牧養的羊都歸在主的名下,故此,應有廣的胸襟將剩餘的人力物力財力幫助有負擔的教會,或集合資源產生聯合教會,或資助傷殘福音機構發展,好讓傷健的教會從另一形式出現,以致成為傷殘人士的祝福。但許多傷殘人士仍在門外叩門,許多傷殘仍在祭壇旁邊未獻上的活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有夢人生】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