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所為何事?


2014 期(2003 年 3 月 30 日)
◎ 人間如話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位三年級小學生,把學校旅行過程寫成文章在報章上發表。文章寫得很長,寫得很通順,而且很用心,吸引我一口氣讀完,讀完了,心裡有點不安。

  那不安一直纏繞,讓我思考了一個晚上。

  文章大意說:老師帶我們去沙田車公廟旅行,聽過廟祝介紹車公,大家便排隊擊鼓,可惜因為心情緊張,擊鼓時竟忘了許願。然後是轉風車,這一次,我記著許了一個願,希望能轉得好運氣。接著是求籤,可惜太多同學排隊,所以輪不到我,希望有機會再來,到時一定要求一支竹籤。

  我感到不安的是,這活動由學校安排,由老師帶領,這教育性活動到底要傳遞怎樣的訊息?

  我從來沒想到會有學校安排小學生旅行時去看廟。看廟本身沒問題,反正中國人社會廟宇到處林立,對學生並不陌生,問題是從甚麼角度去看廟而已。

  如果從文化角度入手,例如學生正在做專題研習,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那去看廟是理所當然的。又或是到中國大陸旅遊,去看歷史文物,有些地方不看寺廟就難以知歷史,像山東孔廟、西藏大昭寺等,那些寺廟是必到之地,我們從中可以看建築風格、看牆上壁畫、看廟中古柏、看歷代文人題字繪畫雕刻等等,任何人都可以坦然地觀看欣賞,就像我們到歐洲去看教堂一樣。  

  問題是,文章中的老師為孩子安排的活動卻是擊鼓、轉風車、求籤,那便是很另類的文化教育了。

  三年級學生轉風車,他要轉個什麼運?是考試不用溫習就考得一百分?還是頑皮搗蛋卻讓老師評為操行甲等?又還是把成績不理想推諉於運氣不好?而求籤,他學的是命運不在手上,所以聽天由命?還是花點錢去消災解禍?

  我以為,學校旅行為的是讓城市孩子有機會親親大自然,舒展舒展筋骨,跟同學在跑跑跳跳中學相處,而不是入廟求神問卜轉風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文林】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牧養事件簿】

【交流點】

【市井心靈】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