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還是當下


1997 期(2002 年 12 月 1 日)
◎ 夢想的萌芽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午飯時,與同事討論到日後退休生活的安排。其中一位同事說,「我已參與一項投資計畫,每月供款數千元。按現時的估計,退休(六十歲)時約有七百至一千萬。那時,我就可以不靠兒女也可安享晚年。」雖然這是廿年後的事(通漲如何也不知),但於我來說,這數目簡直是天文數字。霎時間,我也被這數字深深吸引著,也想參與一份。

  人生需要計畫,需要未雨綢繆,但又有多少人有這樣經濟能力?除供樓已佔去收入的一大部分,減薪更令可動用的資金少之又少。所以,不是我們對未來沒有計畫,而是沒有能力去計畫。

  我對人生並沒有太長遠計畫。或許,我對人生總帶一點悲觀,以致認為可以活到六十五歲已經是恩典了。所以,安排退休後十年的生活費已經足夠。若上主容許我可以長壽一點的話,生活費如何不足夠也不是太大問題,因為相信那時的社會不會見死不救吧!

  說回來,我的夢相對地較短期。當然,短期並不代表較容易實現,而是我認為當下的享受比那預計可以享受的將來來得重要和實在。這種說法不是鼓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而是過分著緊於將來可能會錯過當下的精采。究竟當下的精采與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何分別?究竟未雨綢繆與緊張未來有何分別?

  例如,若每年可以積蓄五萬元,究竟我用這筆錢投資在廿年後的生活還是花在每年一度與孩子們去度假?我選擇後者,因為合適時間過去後,孩子們就不願意跟你去旅遊。又若每年可以積蓄五萬,究竟我用這筆錢來保障退休後的生活質素還是利用這筆錢多遊歷去感受上主創造與人類文化的豐富(趁我還有健康)?我選擇後者,因為生活質素是累積。熟優熟劣?這就見仁見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聯會活動快訊】

【代禱事項】

【親密家庭】

【餘暉集】

【夢想的萌芽】

【資訊年代】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牧養事件簿】

【男人傳奇】

【如情未了】

【交流點】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