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再談


1943 期(2001 年 11 月 18 日)
◎ 如情未了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小學語文教科書,最大的作用是讓學生掌握足夠的字彙詞彙,各種句式及文體,然後以這些基本功去進行大量課外閱讀。

  可惜,有些家長不明此中竅門,總以為熟讀課本等同於掌握語文學習;於是,見孩子一看「閒書」,就斥之罵之,說是「不務正業」。這樣看待課外書,無疑是捉了鹿不脫角。

  這種極端態度,跟廢除教科書的論調同樣失之偏頗。

  中國大陸卻是頗重視教科書的,他們有編寫教科書的部門,出版的書雖不如香港般印刷精美,卻勝在薄薄一冊,不必加重「背著書包上學堂」的孩子負擔,而他們對教科書的運用,也值得香港借鏡。

  他們的識字教學主要分「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兩類。前者在一二年級集中識字約兩千五百,並配以相應讀本課文深化所學字詞,然後再加入大量課外閱讀。由於字彙多了,閱讀能力自然加強,閱讀興趣得以提升。

  而「分散識字」亦即香港現行教法,利用課文分散學習字詞。兩種方法孰優孰劣,至今仍爭論不休,未有定論。

  由於進行課程統整,香港部分學校傾向減用教科書,加入「誦詩識字」及「愉快學漢字」一類透過兒歌學字的方法,讓學生大量識字,然後加入若干本課外書,替代原來教科書。

  這種方法確是勇敢嘗試,問題是,撰寫兒歌的作者所用字詞,是否已經涵蓋常用的三千字?而所寫兒歌是否合乎規範?抑有部分為了押韻而流於口語通俗?它們的句子是否典雅優美值得學生花精神時間將之背誦得琅琅上口?

  更重要的是,那些代替教科書的課外書,並不為配合兒歌教學而寫,能達到深化兒歌所學的要求嗎?

  這一切,都必須周詳考慮,才能達到教科書改革的真正目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聯會特別事工】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非凡聖誕】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