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創作、溝通(二)


1933 期(2001 年 9 月 9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研究日本教育的評論員都稱讚日本老師很能發揮學生的創意。

  日本老師在課堂不以權威自居,他們飾演討論的協調員,所以孩子們能很開放地發表不同的見解。

  更使我激賞的是老師們接受彼此旁聽的制度,你可想像一個課室內坐了廿多位學生和十多位老師的情景。

  中國人也許很顧忌這種教學氣氛,資歷深的怕被聽到教錯,從此威信盡失,新入行者則怕了老行尊的嚴詞指正。

  我受這種開放而虛心的教學作風影響至深,在我機構的兒童訓練隊裡,每一同事都習慣了讓其他同事觀課,結果產生很突破的創作風氣。

  原來寬大和彼此欣賞就是創作的來源,反之,主觀思想導人陝隘,偏執觀念使人忌才。創作的孩子要靠一位高鑑賞力的老師,這類老師對孩子在稍為流露一少許優點便會有敏捷的回應,點出孩子的「佳作」。

  創作的行為是因著心境很釋放才大量增加,故此減少拘謹的限制和多給予更正機會就是良方。

  我們的訓練導師擅長說:「很好的嘗試!還可以想多一個方式嗎?」

  「真好,你又多一個辦法了。看來你還可以想到一個也有相關的方式,試試!」

  很快地同學便想出滿紙答案。

  我也很關心現今中學生的溝通能力,這是一個缺乏「建設言語」的時代,我們的口才只在嘲諷他人和說出一些別人難猜出意思的談話。

  所以我們愈來愈不享受交談,尤其是成年人,容易覺得是浪費時間。

  真正的溝通是關懷聆聽者的感受,包括如何影響了別人的心情和表裡一致的衷心。成功的溝通者是能增加互相的信任,享受到被了解的樂趣。你的家教有訓練這些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