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神劇Oratorio,其字根來自Oratio(演說)。據哈佛音樂辭典,十六世紀中,菲力浦聶里(Filipo Neri)在羅馬創立了Oratoriani,並且建立了一座名為Oratorio的建築物,在此舉行定期儀式,包括:讀經、講道、讚美歌(Lande)欣賞。其中有一種叫「對話讚美歌(dialogue Lande)」,這是上帝與聖靈、天堂與地獄對話的詩作。而這些時候讚美歌分成三、四部分,由不同的詩班唱出,而唱者都穿上代表角色的服裝。神劇就由此開始。至十八世紀,由韓德爾發揚光大,後來海頓和孟德爾遜成了繼承者。這些神劇都是唱而不演的,比較著重合唱,有一段時期用一敘述者介紹,連繫角色,內容多依據聖經人物的故事。
神劇《以利亞》是孟德爾遜最偉大的神劇作品,完成於一八四五年。故事取自列王紀上,有些歌詞則取自詩篇及馬太福音等經卷。腳本的作家舒布鴒為了故事更完整、人物角色更立體,他把情節稍作更改,並在故事情節空白處或人物描寫較簡單之處作了一些想像式的補充,這也可算是聖經故事的一種詮釋。而腳本到了孟德爾遜手上時,他以自己的理解與領受,加上在音樂及戲劇效果上的想像,更進一步豐富了這個故事,使原本只有骨骼的故事,他成血有肉的藝術作品-神劇《以利亞》,一個音樂藝術上的「道成肉身」。
讓我們就以神劇《以利亞》的第二部分管窺一下兩位作家的創作。
上帝悅納了以利亞(以利亞一名意即「耶和華是我上帝」)獻的燔祭,又俯允他的祈求,使孩子復生,又惠降甘霖。民眾都拜伏,稱「耶和華是上帝」。此際,以利亞屬靈的光景可說在高峰之上。然而考驗也就隨即臨到。耶洗別追殺令的恐嚇,使這位「屬靈英雄」落荒逃命,更向上帝求死。劇作家將以利亞三次求告上帝的禱告合拼起來,把以利亞的抱怨、失落、挫敗寫得一氣呵成,作曲家則以慢-快-慢的三段(慢的兩段均為列王紀上十九章第四節),形成首尾呼應,使感情抒發及藝術的形式美更動人。慢的段落以下行的小調旋律刻劃以利亞的哭述(it is enough),第二段以快樂音樂來描繪以利亞情緒的激動,把以利亞神人的性格更真實具體呈現,使得故事情節、人物刻劃更為生動深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前線】
【細說心語】
【教會圖說】
【神學縱橫】
【英倫拾絮】
【宣教千里】
【牧養手記】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市井心靈】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一個人在路上】
【一台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