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13 期(2001 年 4 月 22 日) ◎ 心靈照相機 ◎ 吳思源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明報》6.4.2001
回歸前後教育界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其實改變的成效未曾出現,是禍是福仍屬未知之數,出現的只是鋪天蓋地、大張旗鼓的改革建議,文件出街一份又一份,報告書、建議書、綠皮書層出不窮,委實叫人消化不來吃不消。校長、校監忙得團團轉,老師就民怨沸騰,皆因個個好像董特首朝七晚十一。
報載幾位帶頭改革的軍師包括梁錦松、程介明、戴希立、楊耀宗等,突然興緻勃勃跑到土瓜灣某小學參觀了三個多小時,出來時豎起指頭說頂瓜瓜,又呼籲其他學校派員學習,甚至共同組織甚麼「品質圈」等等。
究竟這所小學所做何事,得到如此殊榮禮待?原來是它於四年前延長了學校的開放時間,使學生於下課後仍能留在學校打球或做功課,另外就是它於週末和學校假期也照樣開放,大大增加了校舍的使用率。
這樣做當然是好事,這位校長既開明又熱心,事實上要說服或安排校工以至其他人士來配合也不簡單,值得敬佩。但奇怪是這位校長推行此事原來已是四年前的事了,但一直以來教育當局不聞不問,也沒派甚麼人去參觀訪問,現在一下子幾大巨頭紆尊降貴的大獻殷勤,值得我們追問箇中奧妙。
話說回頭,有關當局的教育改革建議常被譏評為假、大、空,得個講字毫不實際。愈來愈多家長用腳投票,索性把牙牙學語的孩子送到國際學校甚至外國去。政府自己也倒米,明知香港有八所大學每年製造幾千畢業生,還要不設上限地輸入專材,分明是在「剃眼眉」說大學教育不中用。喊了幾年改革呼聲,仍毫無利好消息,現在終於找出好人好事,雖是四年前的往事,也聊勝於無。
事實上真正有利教育,提升教育質素的,又是一字咁淺的多點愛心、多點關懷,多走一步。這位校長已做了,而且是默默的做,四年後才被大事宣傳,恐怕他也意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