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形容詞是「顛覆的」(subversive)。甚麼意思呢?似乎是一個高電壓的字眼,使人膽戰心驚,不寒而慄,使國家、政府、社會不安定,甚至分裂祖國的罪行拉上關係。「顛覆」與「牧者」有何干?作為牧者,是否只給予安慰,只是一個好人,對社會無關痛癢呢?畢牧師卻認為牧者本來就是顛覆性的,因為他們常被人誤解,而他們所做的事,就是要徹底改變世人的觀念。他是顛覆的,因為他要推翻這個金錢掛帥自我中心的王國,為要建立上帝的國度。他要運用顛覆的方式,來幫助人成為上帝所喜悅的。
怎樣達到呢?畢牧師以耶穌作為顛覆的榜樣,他在福音書內的四十多則比喻,都是顛覆性的,他運用最世俗的事物,來比喻最屬靈的事。既然牧者的職分,是要讓世人認清在這現世之外,還有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即上帝國),並呼籲人們要徹底推翻現世的價值觀念,為要接受上帝國的標準,那麼為甚麼許多牧者卻失誤呢?畢牧師認為是因他們空虛與天真,未能分辨其中的差別。因此畢牧師提出顛覆的兩項有力的武器:祈禱(prayer)與比喻(parable)。這兩項武器,看似無力,卻最真地接觸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即上帝的國度。
牧者未必一定都要像許多前線人士,參與社會運動,站上街頭,為不公義的事抗爭,為普羅大眾請命。但他必定可以他的祈禱與運用比喻中,面向真實世界,也讓世人看見這真實世界,即上帝國的臨在。顛覆,非用暴力,或任何人間的力量,因為暴並不能真正改變任何事情:它最多只會把權力從一個強硬的權力集團轉移到另一個(《盧雲眼中的梅頓》,頁56)。最有力的武器是話語;上帝的話語、祈禱的話語、上帝國比喻的話語。正如靈修大師梅頓認為,「默觀基本上是社會事情,而寧靜、獨處、禱告,都不是私人財產,而是屬於跟他一起生活的眾人,他也為他們而生。」(同上,頁52),或許我們可以說,在梅頓身上,我們可以發現默觀,禱告、安靜等靈修工夫,其實是最顛覆性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