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喉舌或商品皆不可取


1864 期(2000 年 5 月 14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就王鳳超言論引起本港新聞工作者強烈迴響,與此同時港府就監管淫褻報刊諮詢公眾意見,於是報刊輿論把兩者原不相干的掛起來,看此等舉動為打壓本港新聞自由。

  國內領導單位慣於以傳媒為官方喉舌,一切媒體奉行上級旨意「按章」報道,不可「出位」。本港媒體,深受西方傳媒企業與價值影響,特別講求「市場導向、受眾至上」,「出位」不成問題,只反映消費者的口味。無論喉舌論或市場論,信徒皆不可取。

  法國社會批判學者積依路(Jacques Ellul)一針見血指出地上任何政權必定爭取操控傳媒,保障政權,古今中外皆是一樣。由官方或企業控制的媒體,背後動機分別不大,積依路稱呼從這些渠道而出的皆是「宣言」(propaganda),乃是言語的扭曲。

  對於內地的「傳媒觀」,筆者不以為怪,這是一向以來政府落實的政策;筆者反而擔憂本港傳媒「公器私用」,為了維護本身利益而不斷抹黑異見人士。就如社會人士要求克制色情資訊泛濫,某些報刊不許公平處理正反意見,只一面倒或斷章取義玩弄文字,於是所謂新聞消息同樣淪為「宣傳機器」。

  試看北約軍隊炸我國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美國傳媒基於利益所在不作深入調查;北約出兵科索沃乃不義戰爭,北美報刊,甚至教會卻不以為然,甚至支持政府行動。我們理解人的罪性使言語污染,任何媒體上的信息絕非理想中的互動溝通言語,信徒須不斷以「聖言」過濾此等「宣言」。惟有置身於「聖言」之下,我們回復上主創造言語的特性 : 彼此溝通信息而非宣傳意識、建立關係而非權力操控、開放對話而非壟斷言論。

  在現今世代,教會的文化使命是透過拯救文字來拯救世界(save the word to save the world),力保文字不作喉舌或商品 !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