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受害者的角色—勇敢承擔跟隨主


1864 期(2000 年 5 月 14 日)
◎ 教會之聲 ◎ 梁林天慧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歡度母親佳節時,自然令人聯想起女性在現今社會的地位及角色。相比其他亞洲國家,香港的婦女似乎相當幸福,受着西方影響,香港的婦女運動萌芽較早。多個政府高官由女性出任,特區政府十九名局長級以上官員,女性佔八個,達百分之四十二;在社會上,女性也有很多機會,憑著自己的學識晉身商界及金融界,她們都能表現其獨立、敢言的性情。現代的母親表面看來能內外兼備,既有煇煌的事業,又可有幸福的家庭。究竟香港真的是婦女的一個樂土?還是在這個被認為充滿機會及「平等」的社會中,仍隱伏對婦女不公及欺壓的危機?女性在當中如何重尋身分?在被環境限制的情況下,又如何自強呢?

  無可置疑,女性在靈感及洞察力方面較強,在從事某一類型的工作時著實出色,不少女性更能晉身作為國際領袖;在新的環境中,就如新來港人士,當中的婦女靠賴「樂於問路」、「請教他人」的天性,容易建立社區支援網絡;在語言能力方面,女性得天獨厚,易於掌握言語表達技巧,容易使別人產生共鳴,也能善解人意,安慰別人。

  另一方面,在經濟仍然低迷,工作量普遍沈重的今天,虐妻及虐兒的情況有增無減,男性在壓力下仍會訴諸暴力。在家庭暴力的研究中,虐妻的男性多持「大男人主義」的觀念,在使用暴力時,男性希望突顯女性是弱者的角色,使女性更倚靠他們。在這情況下,女性仍然要被男性壓制,形成他們要「視環境情況做人」、滿足他人的需要、不正視個人問題。久而久之,她們的人生哲學只是迎合上一代而以「大局為重」,處事退縮,甚至只能默默犧牲的情況,這種情景令不少女性心力交瘁,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事實上,有多項調查研究表示,有二十六萬女性仍處於貧窮線下,新來港人士又以女性為多,不少還帶着幼兒和兒童來港,加上長久以來,很多女性都活在以男性主導的環境中,令她們的自信心及自尊感偏低;更有女性經常打電話到電台、電視扮演傳統的「受害人角色」,傾訴委屈事,有些女性更主張「自我解放」,全面挑戰父權社會內的不平等,為女性爭取權益。反觀在職女性,不少因爭取高職暫不建立家庭,希望有朝一日出人頭地。在情緒方面,女性未必能加以處理及面對:內向的女性容易會抑鬱、貶低自我價值;外向的女性則會陷入苦毒、計算、埋怨、操縱他人的網羅中。似乎這一切表明社會環境容許女性有多種選擇和機會,這些選擇能否為女性帶來幸福則視乎她個人能否作出適切的回應。

  在聖經中,不乏描寫女性性情的篇幅,就以利百加為例,她一直將抑鬱放在心裏,默默地生活,但在過程中,為自己及兒子雅各的利益,使用計謀搶奪,這也是一種暴力,而且會傷害他人,最後落得愛子雅各離開家鄉,利百加一直未能與他重聚。這是一個悲慘的結局。

  如何幫助女性重尋自己的角色?雖然現代香港是一個自由都市,女性可以從中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過愛主的婦女應多作反思,並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立定主意,作主真正的門徒。在各項的選擇中,女性要以神的喜惡作為最終的選擇,並非單考慮個人感受、潮流趨向、私人感情作決定事情的準則。女性更要培養求問、自省、恆常禱告的生活習慣,考慮清楚後,學習表達自己的需要,在人際關係中平衡施予和接受。在過程中我們要為自己所決定的負上責任,更要學習維持自己與神有親密的關係,培養認罪悔改,常常禱告的習慣,以甘心樂意的態度,過每天的生活,免得問題出現時只會以受害者自居,或怪罪配偶、社會,甚至以子女作為「擋箭牌」。

  最後,我想以聖經中所記載的畢士大池旁的長期病患者的遭遇作為總結:這個已病了三十八年的病患者因未能在池水動時落在池中,疾病一直未痊癒。當耶穌問他:「你要痊癒麼?」他便怪責別人不讓他先下水,又或是責備別人不幫助他。耶穌便叫他起來,自己走路,他的病就痊癒了。這段記載提醒我們要擺脫習慣地倚賴別人、逃避問題和不承擔責任的性情。耶穌的醫治方法就是要他自己選擇痊癒、自己負上個人的責任和作出努力。婦女們在這個大時代裏,在跟隨主的過程中,要盡自己的能力及責任地求問主,倚靠衪,再勇敢地付諸實行,當機立斷地作出決定,承擔自己要承擔的責任,自強不息,在人生中作主門徒,在家庭、學業和事業各方面作出貢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