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被人欺的實況,在現今社會比比皆是,毫不為奇 ! 身為跟隨基督的信徒,我們更應認定美善價值並非大眾追捧的事物。詩人很久之前,同樣面對「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詩七十三3)。待經過一番思考後,詩人從永恆超越角度檢視世間不公義現象,終於認信「神實在恩待以色列那些清心的人」(詩七十三1)。保羅亦提醒我們活在末世的信徒,「不愛良善」(提後三3)風氣盛行,我們卻「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
耶穌為救贖我們而死在十字架上,正好向世人說明了「善」怎樣勝「惡」。歷史洪流中,不乏以善勝惡的見證。初期教會,羅馬鬥獸場式競技深受歡迎,惟有信徒置身猛獸吞噬之中而仍至死忠心,促成日後此種殘酷玩意的衰竭。威伯福斯爭取禁運奴隸,歷經失敗之後,至終促使大英帝國通過法案,保障人權。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權益,採用非暴力的和平手段,他雖為人暗殺,他的善行感召美國白人改善黑人待遇。科拉桑夫人與曼德拉同樣表達「以善勝惡」的精神,前者成功推翻菲律賓馬可斯獨裁政權,後者打破積習甚久的種族隔離政策,建立寬恕與復和的政治文化。
面對善人受欺,教會可為軟弱無助者提供甚麼?福樂神學院教授安德遜(Ray S. Anderson)肯定教會其一的職事是為受虐的與受壓的倡導(the advocate for the abused and oppressed)。本港教會若果承擔倡導式事奉,就意味著進入人群中,以他們的言語溝通,具體認同他們的生活方式。安德遜舉耶穌道成肉身生活為例,詮釋倡導式職事的五方面:
一、耶穌親身感受無能者的痛苦;
二、耶穌親耳聆聽困苦者的哀求;
三、耶穌轉移本身能力至受害者;
四、耶穌暴露一切侵犯背後的邪惡;
五、耶穌以祂的臨在轉化壓迫的勢力。
一方面我們堅持「以善勝惡、善良必勝」,另一方面本港教會更應積極扮演「好撒馬利亞人」(路十25-37)的召命,隨時隨地伸手助人,不能見良善陷困苦中而不理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副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