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於尋道者的敬拜」


1855 期(2000 年 3 月 12 日)
◎ 文林 ◎ 吳樑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日前閱讀了《基督教週報》一八五三期林榮樹倡議的適合追求者敬拜(Seekers' Suitable/Sensitive Service,簡稱3S)一文,並他教會從中獲取益處的個案分享,倍感敬拜對教會發展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作為同樣關注教會敬拜的教牧,我會有以下一些評論,以供反省。

  這3S的敬拜取向,強處在於不時提醒主領者,切勿孤芳自賞式自我陶醉,總要顧及追求及未信者的需要,並且切合時代的脈搏。因此「緊生命的所需」,「取用較好的傳統和現代詩歌」,「理性與感性兼備,全方位的親近」。雖是每週主日的崇拜,卻「不是娛樂觀眾」,但「求取雙贏,信者能敬拜,未信者能投入」。事實上,這些主張是很好的建議。不過,筆者以為3S不是敬拜神學的核心,只是附屬性應用範疇。真正敬拜取向應是以基督為中心(Christ-centered)。敬拜中與神相交(communion)、宣赦(pardon)、團契(fellowship)、牧靈(nurture)、靈引(guidance)、奉獻差遣等基本元素,以致兩聖禮,均因基督,又藉基督,也本於基督才可達到父面前。任何信徒、初信者、慕道者目標總是朝向基督。因此,提倡3S同時,必須強調眾人皆要面向基督。至於崇拜形式、敬拜心態、主領方法、選材,則不要忘記符合聖經所說的「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 )。前者乃指聖靈引導,更表明對象是神;後者應作真理,該吻合聖經的教導。

  實踐上,3S容易使人傾向Seekers' Service(SS)。後者據林榮樹所說,乃「盡量低調宗教性的味道」,「少講聖經,生活為主」,「全是現代、快速、重節奏、歡樂輕鬆」、「二十世紀、感性」的。最令筆者不安是林榮樹多番表示傳統崇拜令人「沈悶」,「現代人視沈悶為災難,故切忌沈悶,因為沈悶不榮神益人,反令神受辱,與敬拜目的相違」。究竟採用3S,只因怕未信者沈悶!SS式敬拜的危險是以追求者為中心,事事偏向投其所好。事實上,不少現今教會敬拜,尤其那些分出來放在週末的青年崇拜,正是愈來愈迎合眾,明星做秀、勁band表演;只怕禁不眾心底蘊釀出種種慾念遐想,並且流於滿足官能刺激,結果可能比以前沈悶少了,人數增加了,不過質素卻下滑了,明顯有得亦有失!其實,當我們說切合追求者的需要時,究竟是甚麼需要呢?是表面的需要(presented-need, felt-need),還是他們真正的需要(real need)?許多時,真實且吻合的需要卻變成苦口良藥,不受歡迎!所以,要小心過於遷就未信者!另外,我們該顧及哪個階層對象的需要?青年人?少年人?抑或婦女、長者,或學生、工人、專業人士........?切合生活需要,抑或精神的、靈性的需要?容許更進一步問:我們崇拜有何特色?跟世俗的聚集社交活動有何分別?是聖道迎合眾,或眾從道中察覺神的偉大真實而降服呢?筆者總認為,「傳統」一點卻扎實的解經講道、發人深省的培靈信息、高質素的獻唱、莊嚴的管風琴、四周精緻的玻璃窗戶陳設及圖畫、穿禮服的主禮者沿步進場,也不一定令人沈悶;相反,它們同樣吸引人前來敬拜。花巧的、不花巧的也一樣有號召力。事奉久了,便發覺聖經道理的真實:「種甚麼便收甚麼」!若透過社會服務信主的,成長了便嚮往以社會關懷形式作為發展策略;相反,佈道晚會或福音營查經班信主的,自然也主張日後使用同樣方式。這正像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就是,跟哪個師傅,便贊成那樣的模式!故此,要小心今天我們要留下怎樣的榜樣?若出了問題影響後進者,我們責任便大了!

  最後一點,發揮3S時需多些警覺,免被人多數字增加而沖昏了頭腦。方法論背後需配合正確的神學理論依據。林榮樹說「3S採用藝術及多元媒體以收牡丹綠葉之效」,這句沒大問題;但說「單靠講道及音樂在震撼人心上限制頗大」,則該小心。講道、聖樂只不過是眾多媒體中的一種方法嗎?若此,找到了比講道更好更震撼人心的媒體便可拼棄嗎?似乎作者呼之欲出了。故此,小心不自覺地把講道變成其中一項的點綴品。那就頭盤變了主菜,綠葉變牡丹,本末倒置了。媒體始終是方法(means),不是結果(ends)!再說,今天崇拜中到底是甚麼吸引人?敬拜氣氛?充滿感性效應的多媒體?高科技影音視聽製作?默劇、話劇、舞蹈、藝術?抑或聖道呢?今天推行活潑敬拜、動感敬拜、多元化影視藝術式敬拜者,不可不慎思明辨!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