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逢


1895 期(2000 年 12 月 17 日)
◎ 餘暉集 ◎ 安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地人情薄過紙」,這一句話聽了幾十年。實在的,香港地狹人稠,街頭上摩肩接踵,里弄間擠得可以,不要說是板間房,就以居屋、公屋、一幢幢的樓宇大廈,一樓多伙,密麻麻的住滿了人。每天在不同的時間,學童上學、主婦買菜、人們上班,在通道上、電梯裡,大家從不打招呼,各顧各的。同一幢樓、同一層樓,彼此都陌生、冷漠,不幸偶然出了點亂子,真是呼救無援,那有守望相助。唯一可庂促成大家關心的,只有高聲大嚷「火燭」,這才喚起每一戶人家的警覺,這當然使不得,怕的是變成「狼來了」,而且這樣的亂嚷,是犯法的。

  話題扯得遠了,這裡要說的芳鄰,並不是說一般的住所,而是說在本報副刊專欄的另一欄的作者。每週同擠在大框框的小框框裡,各說各的,但都素未謀面、從未識荊。因為誼屬芳鄰,孤芳自賞讀罷自己那一篇(其實是看看有沒有手民之誤的錯字)。當然也順便閱讀其他幾位同文的大作,乘便也借用幾句,因為天下文章一大抄嘛。作者是誰,誰是作者,大家都不知道,彼此欣賞,絕不會像前人所說的「文人相輕」,常會發現不少高知卓見,才知道文章不是自己的最好,囿於井蛙之見。

  參加了宣道出版社同工赴江門市舉行的退修會,在晚上的「親子閱讀工作坊」,主講的是本版「如情未了」的作者李碧如女士。真箇是文如其人,談到親子關係,以有子成材慈母身分,恍似現身說法。從兒時催眠曲、邊講故事、陪伴閱讀、一同祈禱,這一些我輩身為牧職的,都不知講過多少遍了,可是都是理論,沒有機會實踐,會中她娓娓道來,座中不少是身為人母的,深信得到不少幫助。

  回得家來,看看老伴,又適愛女也在,她倆對子女所付上的,自己怎能和他們比。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神學生講場】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