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是中國晚清重要的思想家,特別是他倡導的維新運動,以致有戊戌變法的產生。雖然「百日維新」失敗了,但康有為的維新思想是影響得非常深遠。康有為主張的維新,亦即近代西方所說的「改革」(Reformed)。近代西方改革的先導者( Reformer),是以德國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推行的宗教改革為宗師。康有為對於這位改教宗師是非常崇敬的,他亦說自己是中國的馬丁路德,對中國進行改革。所以他有不少的言論和主張都受到馬丁路德的影響。
康有為深深了解到近代西方文明,不只在於科學的進步、聲光電化的成就;亦不只在於政制的民主、言論思想的自由,他認同西方基督教所產生信仰力量的重要。為此之故,這位中國馬丁路德,為要倣效馬丁路德,認為西方有基督教,中國應有「儒教」的設立。基督教有一本聖經,是信徒思想主要的來源,所以他寫了一本「大同書」,作為「儒教」的聖經。無可置疑,康有為的「大同書」是具有一種西方民主的主張,但目的揭示他的政治理念,使中國人為謀求大同世界的思想而努力。認為世界設有一個公政府,公議會來管理世界的事務,而世界每一個國家就是一個地方政府,各國政府都要向世界公政府和公議會負責。至於人民,則要做到公生,公長,公養的照顧。可見康有為這些理論或多或少與今日聯合國的組織;以及社會主義制似有相近之處。
康有為是一位傳統舊學的儒家知識分子,青年時代鑽研在中國儒家經學當中,其後又從名師朱次琦學習小學、史學、詞章等「濟人經世」的學問。可是他對西方世界的認識,先於一八七九年到香港大開眼界,至一八八二年北京應試不第,途經上海接觸到廣學會出版各類的西書譯本,於是大量搜購,回到廣州後苦心學習,思想猛進,使他獲得豐富的西方知識,知到求變的理論和主張。
戊戍政變失敗,逃亡國外,於一九○四年曾有歐洲十二國遊;兩年後又有歐洲十一國遊。他兩次到德國馬丁路德出生和居住的地方遊歷,購置明信片,寫上「路德像及遺宅」;「挨士拿更生兩遊」的記錄(更生是他的名號),可見他對馬可路德的敬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徵文比賽】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