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我們所信的是一位豐盛的上帝


1882 期(2000 年 9 月 17 日)
◎ 交流點 ◎ 袁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再翻看第一八七九期「交流點」兩篇文章。驟眼看來,兩位作者對於某類型的佈道會的看法不同,但這正是「交流點」的作用。正如禾月所說,在信仰一致、教義不叛的基礎下,教會可以有不同的發展空間,有新的嘗試,各適其式。但是互相交流,欣賞和給與意見提醒,也有其需要。

  該期「交流點」兩篇文章,正好反映出現今教會某些事工的兩種模式。一個著重情,能觸摸人的心靈;另一個看重理,要挑戰受眾的心思。例如在一八八零刊登了聯會所舉辦的「聖樂與牧養」研討會,有講者指出香港教會流行的敬拜讚美崇拜,偏重參與者的感情表達,忽略了理性的一面。他認為這崇拜型式會導致信徒心態更內向,難把信仰與生活、教會與社會、古典與現代人融合。講者認為崇拜要把人生命質素提升,崇拜要延伸到社會,更當著重宣道,讓人在聆聽講道時,重索生命的意義。

  筆者所服事的教會是一個較傳統的教會,崇拜以傳統禮儀和有程序的方式進行。但是青少年人對於這種崇拜較抗拒,不大願意參與這種型式的崇拜。現代人和青少年人實在較重感性(feeling),為這需要,我們加了一堂敬拜讚美的崇拜,吸引了不少青少年人參加。筆者贊成增設這堂崇拜,並非單因為要回應青少年的需要,而是讓我們看見,我們所敬拜的上帝實在是一位豐盛的上帝。我們不能用某種敬拜方式可以完全表達上帝的豐盛。此外,我們更盼望參與不同崇拜的人可以彼此欣賞和學習,進而尋求崇拜的更新。耶穌指出誡命中首要看重的,就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我們信仰有情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

  教會事工,有人看重服務社會,教會設有社區服務及學校,服務人群;有人看重人靈魂的得救,教會常舉辦佈道聚會,福音性講座等。過去曾出現有互相批評的情況,但現在大家都能看到這實在是上帝差派教會在世界的使命。

  教會的合一,不一定是結合力量或是統一,而是在分歧中合而為一,在合而為一中,接納彼此的不同(unity in diversity, diversity in unity)。因為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如此,祂的豐盛並不是某宗派、某形式、某事工可以完全包容的。

袁天佑(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九龍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