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主日
後現代教育對教會教導帶來的衝擊


1882 期(2000 年 9 月 17 日)
◎ 文林 ◎ 鄺偉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教所講的教育不單只是領人歸主,更是為要培養成熟的基督徒﹐其中最關注的就是人的生命。踏入新的世紀,後現代教育為教會教導帶來甚麼衝擊?教育工作者可有怎樣的夢想?適值今日是教育主日,鄺偉衡牧師與小點將透過以下文章,與讀者分享他們的心聲。

  前現代、現代已經陸續走出時空的舞台,繼而後現代的出現是無法抗拒的。時代的嬗變,無論接受與否、自覺與否、種種現象已影響着我們思想和生活模式。雖然後現代不是甚麼邪魔鬼怪,但總有她的負面情況及壞的影響:

  1. 可見現象:全球性、靈活性、流動性、虛擬性、濃縮性、多元性、無邊性、快速性、複雜性等。

  2. 背後精神:民主、平等和烏托邦思維。

  3. 強烈特徵。無理想、不委身、反權威、好自主。
  香港教育改革正是要擺脫現代教育、朝着後現代教育的步伐前進,如權力下放、多元選擇等,從行政、內容及模式可見一斑。但其背後的理念及行動,也帶來對教會傳統不少衝擊。在此略談一二:

  

1. 多元選擇、走向學習內容自決的門路

  後現代教育提倡多元、平衡和創意,為提高個人自決意向為主導,喜好的學習形成二極化、也會產生質素下降。選擇取捨的方式,也恐切割聖經,小型教會在資源上也未能提供多元選擇,恐教友或「流動人口」。

  

2. 過程學習、走向互動參與的學習模式

  只作經歷分享、討論、自我發現及啟發、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故此,掌握全面及系統的思維是不易的,隱固基礎是存疑的。單向的講道講座是否應取消?或融入互動更佳?可達成教學相長?

  

3. 價值學習、走向消費者為中心的架構

  群體的基礎不是相信,而是為求存、互惠。學習的動機為利益回報、取向接受感性和直覺的感受、而忽視更高的理想。聽道不再是靈命更新,而要拿回有用資料或娛樂。需要別人的支持,多於神話語的幫助,教會還可提供甚麼嗎?

  教育不是二文三語的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品德、心靈的塑造。適切的回應是引人走出誤區,保信仰的活力。小組化、多元化、彼此牧養、獨立追求、可能是目前化解後現代教育的良方,求主賜智慧!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