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為何?讀書為何?


1879 期(2000 年 8 月 27 日)
◎ 教會之聲 ◎ 鄺郭月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教育過往常被詬病為欠缺目標,沒有目標,就會迷失方向。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檢討、多方面的廣泛諮詢,教統會終於總結出「樂善勇敢」四大教育目標來,即「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這原是一件美事,但這幾個月來,在香港教育界引起最激烈反應的,倒不是《教育制度檢討》諮詢文件,而是隨著《中學選校概覽》而來的「增值指標」,以及四月八日宣布的全港中小學英文科及普通話科教師均須通過相關語文基準試。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曾榮光博士認為,「教育改革」與語文基準,正正反映了特區教育政策的根本矛盾:一方面強調「學生為本」,一種人本、均等及進步的教育取向;另一方面卻追求「表現主義」,一種以經濟效益及工具性為主導,將教育商品化的教育取向。

  到底教育為何?香港曾有商家大膽妄言自己才是教育最終的「用家」,以為教育只為商家們提供人力資源,為經濟發展之用。如此扭曲教育的本質,將下一代「工具化」、「商品化」、「物化」,實在教人憤慨。但更悲哀的,是家長及從事教育工作的政策制定者、辦學團體、前線教育工作者,竟也有意無意認同、肯定、並助其「一臂之力」。難怪學生們無奈地問,讀書為何?只為滿足別人?只為將來可餬口?

  我們並不否定教育必須達成其社會功能,教育也必須裝備下一代去迎向未來,但我們必須切記他們是「管家」(神將管理萬物的責任交付了給人),而不是「工具」(神尚且沒有把人當作工具,世上誰有資格將別人當作工具呢?)。我們期望下一代有怎樣的明天,今天就得提供怎樣的教育。教育使命乃是培育神所創造的每一個獨特的生命,成為有質素的人:使他們潛藏的才能,得以發揮;使他們尊貴的生命,能發出造物主的榮耀,在他們所活的世代裡,所處的社會中,不但有知識,有技能,更有美善的靈性。

  筆者堅持理想的教育一定從神開始,基督教教育乃是:以基督為中心(基督乃生命唯一的盼望、出路和方向);以聖經為基礎(人乃神所造,故最了解人的就是神自己,而最適合人的指導就是聖經),肯定人的價值(人是按神的形像而造,神將世界交給人管理,且更以基督的死換取人的生命),改寫人的生命(生命改變,行為才會改變,而且影響一生,基督教教育,也就是生命的教育,全人的教育),帶來新的希望(愛是接納,給予機會,賜予新的希望,基督教教育就是愛的教育,有教無類的教育,關愛的原動力(「團契」就是著體的經驗,緊扣著互動的關係,基督教教育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活出「此時此地」(每一刻都是重要的一刻,都是新的創造,復活的基督乃是被釘的基督,神沒有廢棄舊的,但卻帶來新的希望,有活的勇敢和信心),建立和諧生活(為人類生活的智慧提供心靈的力量,建立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共融的社會,創建心靈的教育)。

  每年九月,新學年開始,盼望莘莘學子努力承接前人累積的豐富知識,探索人生的奧祕,活出豐盛的生命~信望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