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回應(人間有情)」


1830 期(1999 年 9 月 19 日)
◎ 交流點 ◎ 戴浩輝(信義宗神學院代院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當晚這個節目我也有收看,看後使我忐忑不安,並問了太太一句話:「我們收養了這一對姊弟好嗎?」當心情稍為平靜下來,又考慮了不少問題:小姊弟是香港人嗎?他們如果到港的話,會習慣嗎?老婆婆一生孤苦,獨力支撐整個家庭,她會讓正在服事她的小姊弟離開嗎?我們忍心拆散相依為命的婆孫家庭嗎?

  回顧這個婆婆家庭的悲劇,可以說是香港很多家庭悲劇的寫照。婆婆一開始嫁到印度就有不幸伴隨,丈夫不忠,竟然在娶她時已有妻室。很多香港家庭面臨危機,甚至瓦解,多少也是婚姻出了問題。在過去城中常講論的「二奶」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要有一個愉快的家庭,婚姻就不能馬虎。兩人開始一段婚姻,組織家庭是一個莊嚴的盟約。始亂終棄的人,不僅傷害了伴侶和相方家庭,更嚴重的是禍延下一代。丈夫對妻子不忠,妻子的怨懟和憤怒很可能發洩在兒女身上。就算做媽媽的不會這樣,兒女在父母離異這種慘痛的生活成長,會變得怎樣呢?會變為一個充滿憤恨不安的人嗎?抑或是一個消極退縮的人?無論如何,每一個有責任感和守約的人都應竭力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每一個信仰的群體,也應倡導家庭生活事工。

  另外,在這個家庭悲劇中,旁述者也提及教會直接的幫助。教會在這種弱勢群體中,的確起了若干的作用。不過,香港教會面對服事弱勢群體時,也當多考慮家庭綜合性的服務。從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們看到香港社會服務對象重點由青少年轉移到老人。然而不少例子告訴我們青少年和老人問題都是成因於家庭問題。因此,信仰群體對家庭的牧養、婚姻與兩性生活的指導和家庭服務是責無旁貸的。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商數啟示】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