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
(賽五十五1-5;詩一四五8-9,14-21; 羅九1-5;太十四13-21和修本)
聖靈降臨的日子正是猶太人的收割節,在豐收歡樂的日子裏,記念貧窮人的需要,這正是上主的心意,因祂曾如此吩咐:
「你們在自己的地收割莊稼時,不可割盡田的角落,也不可拾取莊稼所掉落的,要把它們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利二十三22)
經文表達了上主對有需要的貧窮人和異鄉人的關愛,猶太人也曾經在埃及作寄居的異鄉人(利十九33-34),因此,對身在異地的困難更是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沙漠乾旱之地的遊牧民族,接待遠人並給予款待,是絕佳的道德典範。這種關愛便在猶太人中生了根,從而孕育了接待遠人的優良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貫穿整部新舊約聖經。
物換星移,在歷史長河中,帝王將相都逃不過生命周期,人生的終結毫不客氣地說來就來,令人措手不及。但對上帝的子民來說,卻有另一番遭遇,就是因他們的罪惡,膜拜外邦偶像,悖逆及遠離上帝,最終招致國亡家破,神的子民被擄外邦,其慘況如以賽亞先知所描述的,上主在呼喚,在審判:「天哪,要聽!地啊,側耳而聽!因為耶和華說:『我養育兒女,將他們養大,他們竟悖逆我。』……你們的土地荒蕪,城鎮被火燒燬;你們的田地在你們眼前被陌生人侵吞,既被陌生人傾覆,就成為荒蕪。」(賽一2,7 和修本)
藉以賽亞書五十五章,記述神的子民被擄到外邦已經多年,數代人在異邦的生活已經漸漸適應了巴比倫的異地文化,在巴比倫的生活模式與被擄前的生活思維大相逕庭,昔日的麥田剩穗,照顧異鄉人、給與食物和款待,已經在記憶中漸漸褪色封塵,接踵而來的巴比倫模式:有錢有交易,無錢無得交易的純商業運作,和冷漠無情的交接。但是在他們被欺凌、被悔辱、被拒絕的苦境中,正在他們的艱苦和貧乏中,上主再一次藉先知向祂的子民呼喚:「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不輕易發怒,大有慈愛。耶和華善待萬有,……你按時給他們食物。」(詩篇一四五8-9;15 和修本)
上主再一次向子民呼喚,在他們的飢餓缺食和絕望中,上主如沿街叫賣的小販,邀請凡有需要都可來免費取水、奶和食物。只要你是飢餓的便可以來,一切費用全免,一切都是上主慷慨的恩典,與異域的錢貨交易的對立。
「來!你們所有乾渴的,都當來到水邊;沒有銀錢的也可以來。你們都來,買了吃;不用銀錢,不付代價,就可買酒和奶。」(賽五十五1 和修本)
頑梗悖逆的百姓總是任性地在錯誤的路上狂奔,將上主的恩情召喚置若罔聞:「你們為何花錢買那不足為食物的?用勞碌得來的買那不使人飽足的呢?你們要留意聽我的話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樂。」(賽五十五2 和修本)
在上主國度外的人,對上主恩情的召喚仍是充耳不聞,不斷在罪中翻滾,享受罪中之樂;而在國度內的信眾則一如既往,游走於上主心意的外圍,完全罔顧上主對這個世代的召喚。為那失喪的靈魂,為那醉生夢死忘卻門徒使命的信徒,願保羅那遠古而來裂心的壯烈情深祈願,能觸動我們的心絃:「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不說謊話;我的良心被聖靈感動為我作證。我非常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詛咒,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九1-3 和修本)
更願我們能緊緊跟隨主,走出自我內心的荒原(太十四13),踏入上主青蔥豐富的青草地(太十四19),享受上主無比慷慨的恩典。
褚永華 (中華傳道會總幹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新會員堂巡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