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歪曲社會文化
 禧房事工彰顯公義


3076 期(2023 年 8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寸金尺土,房屋成了投資炒賣的工具,持有物業等同擁有「生金蛋的雞」,部分無良業主更改建成劏房或板間房等不適切房屋,欺壓窮人,牟取暴利。此等不公義的行徑,在香港竟成了正常風氣,有人視而不見、有人習以為常;然而卻有人選擇站出來,成立社企顛覆歪曲文化,以微小的力量對抗洪流。

  根據政府資料顯示,香港約有20萬人住在不適切房屋,例如劏房、板間房、天台屋,大部分居住環境狹窄擠迫,通風欠佳,以致衛生及蟲患問題嚴重;加上二房東濫收水電費,令基層租客生活百上加斤。

  有見「賺到盡」的文化植根社會,人人利益掛帥。吳家榮、莫潔雯、莫永輝決定創辦名為「好義住」的社會企業,與良心業主合作,為有迫切住屋需要的人士,提供安穩、合宜、可負擔的居所,藉此顛覆不公義的社會文化。

  

  「作為業主,與住戶關係不一定對立,業主不一定是無良,賺到盡亦非理所當然。」他們強調,其管理的物業,保證不會改為環境惡劣的劏房,或成為二房東牟取暴利的工具。「我們想帶出,住屋不只是經濟考慮,而是讓人住得有尊嚴和健康舒適,這是基本人權,也能發揮物業價值。」

重視公共空間 建立人際關係

  去年,有良心業主租出位於佐敦近千呎的唐樓單位,「好義住」斥資重新裝修,改裝為7房1廳1廚3廁的共住單位,每個廁所都有獨立淋浴間、坐廁及洗手盆,亦設洗衣機供住客使用。至於房間設計亦不馬虎,單位最多可住7人,每人都有獨立房間及冷氣。三位創辦人表示,所有房間內均設有窗戶,確保有足夠採光度,另外亦設計了書檯、衣櫃及充足的收納空間,供住客擺放個人物品。至於房間以磚相隔,並非坊間所用的木板,因此隔音相對理想,亦不會有木蝨及蟲患等問題。

  他們再三強調,單位必須要有公共空間,因此裝修設計上預留了寬敞客廳擺放餐檯及吧檯,供住客閒聊交流。「很多共住房屋住客,他們返家後便直接進房不與人溝通,這樣會衍生許多情緒問題……我們希望住客能有共住、共生的形式,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此外,教會的參與亦同樣重要,「好義住」與地區教會合作,邀請弟兄姊妹定期到單位探望住客,建立關係,交談間身體力行作好見證。

  

  現時,「好義住」擔任二房東角色,以廉價的租金,為基層單身男士提供居所,扣除交予業主的租金後,盈餘將用作繳交水、電、煤費用及單位日常維護之用。他們強調,提供單位的業主並非作無償的慈善事工,而是應收取合理租金回報,只是需認同社企理念,願意不「賺到盡」欺壓窮人。「確實有良心業主,可能年紀較大又或已經移民,他們一方面不欲處理租務、維修、法律等問題,另一方面又認同社企理念,希望幫助他人。」

推動禧房事工 反思土地使命

  「好義住」的營運概念,其實源自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下稱協會)早年推行的「禧房事工」——鼓勵業主以相對低廉的租金出租單位予基層人士,推動「慷慨、均平」的文化,教會主力關顧和牧養租客,協會則擔任培訓支援的角色。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總監林鳳儀稱,「禧房事工」是一項運動,只要教會或機構認同以上理念,即可自行營運及出租單位,服侍有需要的羣體。現時,「好義住」佐敦單位的5位住客,均是協會轉介而來的,該會更擔任「好義住」的顧問,除了分享豐富的禧房營運經驗外,也常解答住客對社福政策的疑問。

  

  她從神學角度回應,指在創造的秩序中,土地佔有一個重要的位置,甚至整個希伯來信仰都連於土地。若從文化角度看,房地產更有其重要的社羣價值,可見上帝心意是確保人能安然居住;惟環顧香港基層惡劣的住屋情況、業主瘋狂加租欺壓窮人,明顯有違上帝的心意。她續言,聖經記載以色列人在耕種收成時,仍會遵守安息日的律例,例如不可割盡田角、不可撿走掉下來的葡萄,讓窮人和寄居者都有得吃,正是教導人不要「賺到盡」,應關顧貧窮孤寡。「上帝透過舊約的律法或制度,教導人該如何管理和避免濫用土地,亦保障那些沒有土地的人之生活,如十分之一條例、土地不可永賣、土地的安息年及禧年等。」因此她籲今天得地為業的信徒,反思有否履行土地的使命。

改變居住環境 經歷生命轉化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項目主任何志文稱,曾見過僅600呎的唐樓單位被「劏」成11戶,更只有1廚1廁,不難想像居所的惡劣環境。「居住密度幾乎完全沒有空間,私隱度是零,住客自然不開心,容易患上抑鬱。」禧房的出現,正是要打破不公義的社會文化。現時協會合共營運6間禧房,當服侍對象搬進禧房後,大多都經歷了身、心、靈的更新,最令他感動的莫過於是一位男住客的改變。

  

  他分享,該名男住客原是位露宿者,沈默寡言,雖然已受浸,但卻不太認識信仰,後來輾轉間安排其入住禧房。「至今我還記得,當他踏進禧房時的第一句話,他哭着說:『我從來沒有住過這麼美麗的房子。』,慢慢他便看到了恩典。」原來,環境改變竟同時轉化了心態,今天該名住客恆常返教會聚會,更獲教會聘任為雜務員,願意敞開心扉和接觸他人。此外,每當協會同工到訪禧房單位時,他總會熱情款待,將禧房當作自己的家,未來更會探訪「好義住」單位的住客,分享在禧房居住的經歷,以生命影響生命。「當人的居住環境差,所看事物全都是灰色的,相反禧房環境舒適,重鄰舍關係,他們便不只是租客身分;當為他們解決了住屋問題,情緒和生命自然慢慢轉變。」

  訪問期間,「好義住」三位創辦人及協會同工,均不約而同提到開展「禧房事工」所看到的恩典,除了受助人的改變外,還有專業人士仗義幫忙、業主無私付出、弟兄姊妹自發捐獻等,背後全是源於愛。就以林鳳儀在訪談中的一句話作結:「原來人可以這樣無條件去愛一個人,甚至愛一些不認識、無血緣關係的人。」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聯會新會員堂巡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