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賽四十四6-8;詩八十六11-17;羅八12-25;太十三24-30、36-43)
本主日的福音經課,是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關於天國的三個比喻,分別是雜草的比喻(24-30節),芥菜種的比喻(31-32節),及麵酵的比喻(33節);而在36-43節,耶穌私下向門徒解釋雜草的比喻。
從篇幅來說,馬太福音的比喻是以馬可福音的比喻作基礎(可四1-34),述說有關天國的主題。而這個比喻在耶穌的時代,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農民,會按着節氣在田中播下麥子,然而在田中總會長出一種特殊的雜草(和合本譯:稗子)。在麥子與稗子由幼苗到成長的時期,兩者外形十分相似,極難區分。麥子是農業產品,但稗子卻是含有毒性的,吃了讓人麻痺、暈眩,甚至有生命危險。
當麥子與雜草成熟時,雜草就可以較容易地從麥子叢中分辨出來,雜草所結的果實是黑色的,而麥穗卻是金黃色。因此,正如經文所表達,農夫會預先暫時不管雜草的成長,直等到收成時才將兩者分開。而工人會把雜草綑起,以便燃燒作燃料;而麥子則被收入糧倉存放作食用。
有關這比喻,耶穌向羣眾點到即止。惟到第36節,耶穌與門徒進入屋內,門徒提出要求,請耶穌解釋「雜草的比喻」。所以到36-43節,這部分記載了耶穌與門徒的私下對話。
學者認為這比喻的解釋,或許是初期教會後來加插的詮釋。37-39節是寓意式解釋:撒好種的人是「人子」、撒壞種的是「惡者之子」;「田地」代表「世界」;「好種」是屬天國的子、「雜草」則是屬「仇敵/惡者之子」;「收割之時」就是世代的終結。
而40-43節則是神喻式的勸勉,門徒要謹慎自守,以免遭受焚燒般的處罰。
「田地代表世界」是馬太福音中常見的表達方式(太五14;十八7;二六13)。透過這個比喻的解釋,耶穌告訴門徒,人子在全世界撒下了好種子,但邪惡的魔鬼卻與人子為敵。然而到了世界終結之時,天使會將惡者拔掉,扔到火爐之中,在那裏只有哀哭切齒。
比喻告訴我們,假如麥子代表了跟隨耶穌的人,那麼稗子則可能是異端、不信的人、又或是馬太羣體中邊緣的人。有學者認為,這稗子明顯揭示羣體中有類似「信徒」的惡者,摻雜在羣體中,他們外表初時好像信徒一樣,然而「日久見人心」,他們沒有確切執行上帝的旨意,因此在末後這些偽信徒、惡者之子,終要面對上主的審判。
故此這比喻或許勉勵當時的門徒,對於「誰是惡者之子」,毋爭朝夕。面對風雨飄搖的人心世道,分辨「好種與壞種」,確實困難。然而,耶穌在解釋比喻中向門徒作出信實的回應,就是到終末的日子,惡者之子必被拔出來,並接受審判,而義人,即忠於信仰的人,終必進入天國。
因此,當耶穌說:「有耳的,就應當聽」,或許是一份對門徒的語重心長,亦是早期教會面對內憂外患時的勸勉,更是今天對我們發出的鐸聲。
陳榮豐 (香港聖公會聖馬提亞堂及聖約瑟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