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主日
香港已邁進高齡社會,不單止長者佔全港人口比例愈來愈高(近乎三成),此外長者的壽數也屢創新高,現時香港男士平均壽命近八十三歲,女士更高達八十五歲,幾乎位列全球之冠。
由此,香港的教會也多了長者。有人說香港教會「老人化」,暮氣沈沈。惟這說法除語帶歧視,也抹殺了教會多老人,乃由於教會以前的中、青年工作做得好,以至當年信主的人留下來而成為今日的「老人」,這乃自然而正常的現象。反之,香港的中、青年移民率高,故留在教會的多是老人。
所以香港教會完全不必因教會多老人而感到慚愧或自責,反之,應積極思考和探討如何更好地牧養這羣長者。近年不少教會多了「金齡事工」,這是一個好現象。而長者們亦當莊敬自強,珍惜上帝賜予的日子,活出精采的晚年。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 1924-)是一位虔誠基督徒,曾著有“The Virtues of Aging”(年老的德智)一書,在序言中他說當他踏入七十歲的時候,太太曾問他經歷過從政以至做總統的光輝歲月,當中最美好的是甚麼呢?
卡特記得他當時的回答是:「最精采的現在才是,就是我可以放下一切,作出思考和反省,多與家人共聚,並且努力糾正過往犯過的錯誤,等等。」
在卡特的書中,有一章以「我們可做的大事」(Great Things for Ourselves) 為題,提出長者可以做和應該做的事情共六項:
1. 成人學習(Adult Studies)
2. 閱讀有聲書(Talking Books)
3. 回顧家庭歷史(Family History)
4. 執整或更新住所(Clean out or Change the House)
5. 嘗試新事物(Adventures)
6. 學習上網(The Internet )
有云「活到老、學到老」,事實上香港的「老人」(若以七十歲為標準),多出生於二次大戰或之後十年內,那時的世界和今日的世界已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由目不識丁,到認字看報紙,再到聽收音機和看電視,以至電子媒體和上網,有待長者們學習的實在很多。
教會追上時代,必須學好如何好好牧養教會內外的長者,並且裝備和激勵他們,不要老是向後看想當年,而是與時並進,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吳思源(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出版部部長)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十架信息亮街景】
【城市心靈】
【宣教藝術】
【心靈絮語】
【意象傳真】
【教會及機構短訊】
【牧心世情】
【生活迴響】
【窮遊世界學無窮】
【讀者投稿】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