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媽媽帶着孩子覓藍天


3000 期(2022 年 2 月 20 日)
◎ 天地人和 ◎ 文:方鈺鈞、林慧琪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文:方鈺鈞、林慧琪

  圖:受訪者提供

  「媽媽的角色帶着使命感,像公司的行政總裁,支援着孩子、爸爸和整個地球,不只是『煮飯婆』咁簡單。我們要教育孩子關於生命的價值觀和原則,知道神希望我們如何生活。若她能教導孩子成為環保的人,明白地球發生甚麼事,想辦法對地球好一點,以至孩子長大時也可以影響其他人,那就很厲害了!」致力帶領家庭實踐綠色低碳生活,以二手物品取代新商品的Eva(黑豚媽媽)如是說。

Eva從前並不是環保人士,「買新的很便宜,為甚麼要用二手貨?」沒想到兒子的出生為她帶來重大改變。原來她小時候會偷偷上天台看藍天白雲,但她近年抬頭望天,卻發現經常灰濛濛,「我的兒子會否再無機會看藍天白雲?」於是她慢慢學,從回收物品學起,到圖書館借書,在網上和別人交流,嘗試實踐環保生活、種菜、研究手造物、斷捨離……說到底,就是「學習對地球好一點。」

當時仍從事地氈設計的Eva,深深感受到這一行的不環保,產品底部是膠料,無法回收,往往只能整張丟棄。於是,她發動全間公司投入回收行列,不停提醒同事要環保。久而久之,同事在公司丟東西前先會問她,她成為同事眼中最環保的人,大家都跟她分享和轉發環保資訊,這讓她接觸第一個二手物品交換App,第一次從平台免費拿到幾對購自日本的全新襪子,「那一刻很意外,好靚呢。為甚麼不要而且免費送出?」之後她想買東西前,先會到平台找找看,又會把家中物品如兒子的嬰兒床和玩具免費送出。她形容這好像玩遊戲,在日復日平淡的生活中,因着交收免費物品而接觸不同階層的人,有一些還結緣成為朋友,如同路人一起彼此勉勵,學習環保生活課題。

環保生活實踐

作為基督徒,閱讀傅士德博士著作《簡樸生活真締》讓她深深體會到神創造地球給人類,祂有自己的角色,但不會親自動手,在不少事上希望人類自己作決定,去保護地球。例如教會舉行佈道會、派對時,通常用即棄餐具,「大家覺得夾一夾錢就買到」。信徒愛傳福音和無私奉獻金錢的心雖然很值得欣賞,但活動後餘下大量物資,她覺得太浪費,便主動請大家把物資都給她,「試過一次取了四五卷錫紙回家」。她認為,在「買!買!買!」的消費文化中,基督徒有責任從聖經中學習如何生活,思考聖經和環保的關係。

Eva在兒子幼稚園高班時辭去工作,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可以花更多時間一邊思考一邊實踐如何過低碳生活。她一家住在新界鄉村,爸爸以單車送兒子上學,她中午送飯和接放學時便以滑板車代步,車程約半小時。到街市買餸同樣倚靠滑板車,她配上一個和車身高度相約的環保袋,便可裝下三四天份量的食物回家去。回家後,她以舊餐枱布或舊枕頭袋把蔬菜一份一份包裹好放進雪櫃,「棉質可以吸收蔬菜的水份,把其食用期延長一倍」。又以兒子的工作紙用包裹薯仔,隔絕光源減慢它的發芽速度。她還嘗試種菜,以燉盅發芽菜,減低食材生產過程的碳排放。

她從書本《No Impact Man》看到作者只吃250公里範圍內的農產品,覺得概念上有趣,便上網找一找在家250公里範圍內可以吃到甚麼。結論是「幾乎唔駛食」。試試把範圍擴展至2500公里?這樣便包括亞洲地區。5000公里內更可包括歐洲。她每次到超市購物,必先看其原產地:「原來一半食物來自美國和巴西,運輸距離很遠!」她試過一年只買亞洲食品,最多加上歐洲,「你發現除了越南腰果,堅果類是找不到。」於是她全家改吃國內生產的南瓜籽。一年過去,大部分日子她仍習慣5000公里內的食物選擇,宴請朋友時她則偶爾會買愛吃的安格斯牛。她的想法是:環保不是苦行憎,太苛刻辛苦反而不能把習慣持之以恆。

明白神的世界多一點

不少人可能誤以為,全屋拿二手物品,家中風格不能統一,難以打造生活品味和質素。其實,只要花上心思、創意和時間,優質生活仍然無難度。有設計底子的Eva的確有些優勢,她家庭剛搬了新屋,過程中非常謹慎,全屋只添置了兩個架和一個二手櫃。她替既有傢俬上漆,轉換家居風格。又以舊鞋架的層架,改裝成小型檯面。她跟兒子說:「自己書桌自己上漆」,期間他不亦樂乎,變成實用又充滿趣味的親子時間。

實踐環保生活,的確需要家人支持和參與,方能成事。於Eva而言,「環保就是思考神希望我們怎樣過生活,也是我如何想過自己的生活。自從工業革命和大規模生產後,面對大財團壟斷的經濟生活模式,放工後食買玩的生活,是否只能如是?」她深明自己未必能改變世界很多,但至少思考當中的一點一滴,做好自己的份。例如她因着學習種植,才知道種子有分級數,最優質的種子壟斷在最大型的公司手上。看書時才知道,印度原來有數百種稻米,但美國公司在當地人還未懂得何為商標版權時便把它們都註冊成為旗下商品。結果,印度人要種自己一直承傳的品種時,竟要向他們付錢。「一涉及經濟,原來可以發生許多不人道不公平的事,這些都昰我開始接觸環保資訊時才知道。我相信,要是我們能明白世界的運作多一點,再去教導下一代,他們比我們更具創意,更多不同的思考角度,長大後他們也許能改變世界。」

二手百科

Eva經常先徵後買,以二手物品取代全新的產品。在她眼中,二手物品也像個寶:一、領養:別人不合適的東西,可能自己很適合。有次兒子同學到她家玩,送他來的家長在車上正放着一張打算丟棄的桌子,它和Eva一拍即合,即時抬到她家去。二、珍惜:即使是二手物,或者免費的,她也會再三思考是否有需要才取。三、腦筋急轉彎:有時沒有遇上自己心儀的物品,便需要動動腦筋,發揮創意,在已有的選擇上看看能否變成合自己用的,如她以朋友送來的精美木夾貼到牆上掛毛巾,取代傳統的手巾架。

愛閱讀

一、簡樸生活真締(Freedom of Simplicity)(增修本)返璞歸自由:複雜世代中的和諧

  作者:傅士德 (Richard J. Foster)

  譯者:周天和

  出版社: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

  作者傅士德博士主要著作包括《屬靈操練禮讚》(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The Path to Spiritual Growth)。在世俗文化和信仰感受化的趨勢下,他提醒信徒歸回神的創造及安息的秩序,勉勵教會推動簡樸生活,活出基督門徒的特質。書中理論及實踐兼備,提出個人及團體的簡樸生活的重要,重現內在與外在的簡樸平衡,有助信徒重視和實踐信仰生活,加深人神關係。

二、紐約客減碳日記(或譯《環保一年不會死》,No Impact Man)

  作者: 柯林.貝文 (Colin Beavan)

  譯者: 謝維玲

  出版社:野人

  此書並有同名紀錄片,記述柯林一家如何挑戰「零碳生活」一年,過程中充滿挫敗、爭吵、妥協與反省。這一年他們改用單車、滑板車和走路代步;改用太陽能發電;到二手市集購物……結果全家身心靈更健康,關係更親密。當然未必人人能如此徹底,作者只想在實驗中尋找生活更多可能性,不為還是不能,或許只在一念之間。

  另有 《就因為「沒時間」,才甚麼都能辦到:四個孩子,照拿哈佛學位!女醫生分享提高時間密度的33要訣》和《不思考廚房:日本銷售第一の家事SOP,想都不用想,就能快速搞定廚房大小事! 》,兩本實戰書籍讓Eva妥善運用時間,百忙中堅持低碳生活,同時好好料理家事。

動起來!給信徒關愛受造世界的操練

  1. 購物前先想一想,看看產品的來源地、成份、如何製做等等,選擇最低碳排放的產品。

  2. 丟垃圾前想一想,為甚麼它會出現在家中?如屬即棄產品,下次便避免使用。

  3. 家裏不再合用但新淨仍能使用的東西,不妨考慮送給他人。網絡上有不少羣組和平台,如facebook羣組「Oh Yes lt's Free (OYIF)」,以及很多地區為本或者功能為本的Free Group,或者捐贈予出售二手物品的慈善機構。


【要聞】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窮遊非洲未必窮】

【解開情意結】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