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原都是罪人


2987 期(2021 年 11 月 21 日)
◎ 牧心世情 ◎ 陳培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教會原是個「罪人」聚集的地方。畢德生牧師形容:「每一個禮拜,總是有戰爭發生在牧師和會眾之間;衝突的原因,來自彼此對於上教會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兩方拉扯的結果,反映在崇拜上,形塑了教會的講台和禱告,也影響着每一個手勢和語調……這兩種觀點──牧者從神學上對人的理解和會眾對自我的理解──之間,幾乎總是存在着張力。」(見畢德生著,《靈魂的牧者》,第11章)

  信徒返教會,常有一個迷思:教會該是最聖潔的,怎麼牧師會這樣作?執事會如此表現?有信徒會那樣偽善!失望之情,不言而喻。同理,如果一位牧師發現自己不再喜愛他的會眾,老是怒氣沖沖地對他們長篇大論,這很可能表示,這位牧師不再從「罪人」的角度理解他的會眾。撰寫經典著作《人的本性與命運》(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的神學家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說:「信靠人的人有禍了!就算我們信靠的是個敬虔的人;或者說,尤其別太信靠那些敬虔的人。」

  詩人貝里曼(John Berryman, 1914-1972)說得好,每個時代都「用新的方式在生病」。在他的那個年代,年輕人慢慢在透過流行服飾、髮型、音樂、道德規範進入成人世界當中,漸成時尚,帶出風潮、運動或文化,甚至在年齡層往上蔓延,仿佛向上位者和權威宣告個人喜好,你又能拿我怎麼辦?

  新的世界一切都變得太快,每個人幾乎每個禮拜(甚或每一天)都要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臉書」(Facebook)近日易名為「元宇宙」(Metaverse),便是最貼切的事例。先知以西結的時代,以色列人被連根拔起,在流徙之地蒼白地存活,失去身分和歷史感,失去禮儀和傳統。先知選擇宣告新的生命,將罪的本質顯露出來,好喚起上帝子民的良知,靠着上主的恩典,走出低谷,改造成為嶄新的族類。

  我們原都是罪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