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


2971 期(2021 年 8 月 1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生命教育是全人教育。那麼,生命教育與全人教育有何異同?先讓我們認識全人教育。若從學理發展角度來說,全人教育是一九七零年後期先在美國開始形成。但這不是說,沒有全人教育理念就沒有全人教育實踐。例如,華人文化傳統所講的德、智、體、羣、美正是對全人教育一種詮釋。那麼,為何要提出全人教育?當時教育出現甚麼問題?

  第一,全人教育回應學科之間之切割性,並由此產生學習的碎片化。昔日的教育分為理科、文科和商科的做法就是一例。雖然現時的教學已改善為文中有理,理中有文,並以通識教育回應知識的分割性,但這不等於學習者可以從中培養出整合力,不但因為學科本身多是獨立發展,更因為教學者本身也欠缺整合力。

  第二,全人教育回應學習與學生的生活沒有密切關係。這不是說,所有科目都要變成生活技能科目,而是沒有與生活有關係的學習是「離地」教育,甚至可能使學習者失去學習動機。例如,朋友在南蘇丹跟我說,「南蘇丹新教育政策要求學生要有STEM教育,但對於貧窮鄉村的學生來說,這是離地教育。」

  第三,全人教育回應沒有促進自我認識的學習,因為很多時,學習過程沒有讓學習者有更多自主權。學習者多被要求配合課程,缺欠有份參與制定課程。台灣全人生命實驗中學就有讓學習者提出學習內容的安排,而學校需要提供相關課程。例如,當有一定數目的學生提出單車課時,學校就會跟學生商討和設計課程內容。

  第四,全人教育回應學習傾向智性的趨勢。這反映在今日中學的分類中。例如,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是按智性能力分類。雖然學校本身已較重視學習者的均衡發展,但教育大勢仍是以智性為主。結果,學習者的不同能力被壓抑了。

  當我們仍就全人教育的內容討論時(例如,靈性是否全人教育之一),全人教育關注學習的整合性、多元性、均衡性、連結性和參與性。然而,全人教育只提出了方向,沒有就內容和如何實踐等課題提出具體建議。這正是生命教育要跟進的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天地人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每月眉批】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