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行(三)從控制到共存


2960 期(2021 年 5 月 16 日)
◎ 旅遊世界基督教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漁民對海洋變幻莫測的體會使他們對其產生敬畏之餘,但同時,也設法馴服和控制海洋及其活物。事實上,漁民慶祝的節日(例如,天后誕和端午節)都環繞以人類福祉為基礎的宗教活動,不是對海洋和其活物的尊敬,也談不上保育。這並不難理解,因為海洋是漁民賴以為生,生存比保育重要。經歷多年後,漁民慢慢意識到海洋可以提供的魚獲每年都下降,因為這與過分捕獲有關。漁民不可再依賴捕漁為生。所以,有人轉為養魚,也有人籌辦與漁民有關的文化活動(例如:南丫島漁民文化村)保障收入。這些都是一些自力更新的好計畫,但若從保育角度來看,漁民仍未有發揮他們與海洋的關係。此外,南丫島深灣已成為綠海龜是少數繁殖地點之一。政府將深灣劃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以作保護,而其內的沙灘亦按《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在每年六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列為禁區。這外在力量是否可以推動漁民發展出進一步保護海洋及其活物的意識呢?例如,身為農民可以發展出更有保育價值的農耕嗎?

  說回來,像天后和端午節,基督宗教也有漁民和船員的主保聖人,即守護者。除了聖彼得、聖安德烈、St Francis of Paola(1416-1517)、St Nicolas、St Brandon、 St Almo 和真福Pietro Gonzales等外,天主教會有海星聖母(Stella Maris)。他們都是保護漁民和船員。同樣,基督宗教沒有保護海洋及其活物的主保聖人呢?在上主愛世界下,基督宗教要認真發展出保護海洋及其活物的主保聖人,讓基督徒的漁民有保育意識,不濫捕、不傷害無辜海裏活物、不破壞海洋生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