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拓傳道空間


2956 期(2021 年 4 月 18 日)
◎ 福傳中華踏腳石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遠自七世紀,循着南亞香料商路來到東南亞的阿拉伯商人,早已將當年才剛初創立不久的伊斯蘭信仰,帶來這地域。然而直至十三世紀的積極推廣,伊斯蘭信仰才日漸興盛起來,成為民眾的主要宗教。當荷蘭佔治此地時,爪哇已經是一個伊斯蘭社會。

  爪哇島上除了本土民族之外,在歐洲國家到來之前,早已有大量華人移入,而且他們具有強大的組織和財力。華人社羣在伊斯蘭社會中自成一體,活於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跟本土民眾並沒融合。當荷蘭大事建設巴達維亞時,認識到華人社羣的堅厚實力,常邀華人合力參與各項建設;卻亦忌憚華人社羣的氣勢,常謀打擊。

  那些年歐洲多國成立的東印度公司,都在商言商,只有財利意識,沒有傳道意念。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這方面也不例外,卻比二百年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表現略勝一籌。英國公司的船隻拒載馬禮遜前去中國,荷蘭公司竟然邀請荷蘭教會派遣牧者前去巴達維亞。

  荷蘭旨在建設巴達維亞,使這港市日漸興盛,並且形成人數不少的歐洲人社羣。刻意設立教會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滿足洋人的宗教活動需要,原本並非為着在本土傳道,因此教堂都是採用外語的。荷蘭曾在一六二四年開始逐步佔治台灣,也曾在一六二七年開始由巴達維亞陸續派遣牧者前去,成為基督新教傳入台灣之始。為政者背後的目標在於借力教會的活動,來教化本土民眾,協助管治。但是清心傳道的牧者,總會把握時機履行傳道召命。

  人口眾多加上民族眾多,爪哇島上的傳道需要和傳道空間都很大;荷蘭教會的宣教者都未能填上這廣大工場。巴達維亞既然發展成為東南亞的最興盛歐洲式港市,又擁有龐大的華人社羣,自然吸引馬禮遜和米憐注意。當年米憐未能立足於澳門和廣州,在一八一四年前來南洋體察社會環境,另謀福傳中華的計畫,行程首先就來到巴達維亞。

  區伯平(撰文、拍照、繪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城市心靈】

【天路歷程】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