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02 期(2020 年 4 月 5 日) ◎ 生命校園 ◎ 陸南鴻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那是一次組合本地生與非本地生一起外訪的學習團,我是學習團的負責人,籌畫一個六日五夜的行程,到訪南韓首爾。行程包括探訪當地三間著名的大學,還包括一些非政府機構。
學習團的內容包含價值教育。我安排了半日行程,探訪一個結合了基督教事工和社會企業的組織,透過這個基督徒組織的工作分享,啟發同學去探討捨己助人等生命價值,並進行公開討論。當天負責分享工作的是該組織的一位牧師,講員在言談之間,難免會流露一些基督徒的價值取向,甚至包含一些個人見證分享,主要表達他為何參與這個社會企業事工?推動他去關愛社區的動力?那天的分享確實感動了不少人。
當天晚上,有一位非本地生找我閑談;其實,在這個學習團之前,我們已經彼此認識。同學知道我是基督徒,所以就直率地跟我分享, 表示感覺到那個基督教社企的員工,充滿熱誠,也十分羨慕那位牧師的人生抉擇,牧師的見證打動了他的心。談了不多久,同學就單刀直入的問我,若果想信耶穌,可以怎樣做?
我不料有此一問,也從來沒有計畫過在學習團的休息或自由活動時間,向同學分享信仰。不是我不熱衷於傳福音,我傾向在這些官方活動當中,守住自己的專業角色,盡可能按既定行程和設計了的學習進度執行,如今卻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聆聽着一位非本地生的心靈震盪。
我就想起了保羅的話:「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