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街1號


2866 期(2019 年 7 月 28 日)
◎ 九龍半島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英華街的取名,是因為矗立在街上的「英華書院」及她的小學部。書院就是教育機構,並非教會教堂,可是卻在這裏破格的簡介她。這方面都反映了英華書院擁有的特別來歷。

  基督新教首名來華宣教士,馬禮遜在一八零七年九月四日踏足澳門,七月抵埗廣州。他像當時所有其她洋人一樣,活動嚴受限制,難有甚麼作為。經過幾年體察,馬禮遜提出「恆河外方傳道」(Ultra Ganges Mission)方案。

  恆河代表印度,「外方」即是「以外」;「印度以外」之處,其實就是東南亞地區。那時荷蘭已經佔治東南亞的馬六甲和耶加達,宣教士在這些被基督教國家佔治之處生活,工作比較自由。而且這些地方都有不少華僑,是認識中華文化和接近華人的好地方。「恆河外方傳道」方案就是在這些城市設立支援站點,預好時機進入中國。

  結果差會派出第二名來華宣教士,米憐(William Milne)成為馬禮遜的助手,於一八一五年來到馬六甲,執行「恆河外方傳道」方案。在米憐的眾多職責中,一項重點是協助馬禮遜成立「英華書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事實上書院在一八一八年成立,米憐擔當首任校長。

  英華書院不是一所簡單的學校,她既是教育機構,又是神學院、出版社及印刷所;這所「文教複合體」可說是「恆河外方傳道」方案的重中之重。馬禮遜和米憐翻譯的中文聖經就是在英華書院印製出版的。英華書院印刷所的工匠梁發,由廣州跟隨米憐到馬六甲;他後來歸主又事奉,是首名宣教師。英華書院的學生何福堂,歸主又事奉,後來成為香港首名受按華人牧師。

  至一八四零年,理雅各(James Legge)接任馬六甲英華書院校長,當英國佔治香港之後,他與英華書院一同遷來香港。英華書院的歷史比英國佔治香港更長,書院在香港經歷過斷斷續續的轉變;差會自身也在轉變中,後來將英華書院交予中華基督教會接管。現時英華街的校園於二零零三年落成啟用。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