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精神2.0


2826 期(2018 年 10 月 21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於工作及居住的關係,舉目窗外都會仰望到獅子山高聳於九龍羣山,相信有不少香港人看到它時,都會感受到它背後的精神,因為過去不少人都會引用七十年代的一首廣東歌《獅子山下》,內裏的歌詞說到:「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攜手踏平崎嶇,我哋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此曲正是七十年代香港電台電視劇集「獅子山下」的主題曲,此劇正是講述獅子山下橫頭磡徙置區草根階層的生活寫照,當時香港社會經濟起飛,機會處處,只要努力定有回報,所以此曲反映了港人努力不懈、不屈不撓、同舟共濟的精神。

  習慣仰望獅子山,可能會抖擻精神,但其實走上獅子山一趟也另有一番感受。通常會從黃大仙山腳開始走上去,路程不遠但頗陡峭,一般速度不到一小時便可以走到獅子的背上,再攀上一點便可到它的頸部,但如要到它的頭部便要攀上大岩石,所以一般人都是到了它頸部的休息小亭小休,從該處眺望前景獅子頭,再看到九龍全景甚至維港景色,不期然地說一句:「這就是我們的香港。」更會有跟獅子一起整裝待發,走向未來之感。

  不過最近有人認為,獅子是英國的象徵,既然港英時代過去,香港應自己找尋另一種精神替代獅子山精神。獅子對於英國人來說別具意義,早在十二世紀理查一世(Richard I)時期, 他已自稱「獅心王理查」(Richard Coeur de Lion),強調獅子是英王王權的重要象徵。

  個人認為獅子山、太平山、馬鞍山、大帽山也好,每個精神背後一定是盛載着前人的集體回憶和共同經歷,從而更重要的是大家認同一種觀念和價值觀。雖然時代過去,以往的時代背景或社會環境都已轉變,但「精神」是不會因政權改變而不合時宜的,所以我同意「獅子山精神」需要更新而非被取代,因為港人努力不懈、同舟共濟的信念是不會改變,要變的只是我們如何在萬變時代巨輪中,重拾「獅子山精神」。

  「凡仰望耶和華的人,你們都要壯膽,堅固你們的心!」(詩三十一24)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