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膠


2809 期(2018 年 6 月 24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想像一下,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個極不尋常的海灘,沿岸每隔一尺,一個脹脹的超市膠袋悄悄待着。你好奇地走近,然後打開一個又一個,察覺內裏除了塑膠產品,還是塑膠產品。 

  上述是個譬喻,有科學家用來言說塑膠垃圾如何充斥海洋。難以想像的是,全球的海岸線得要加起來,接着相隔一尺放一個擠滿了的膠袋,才可全然反映問題的嚴重性。

  本月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就以塑膠垃圾為題,訴說了許多駭人聽聞的事。全球的塑膠產量在過去半世紀多以幾何級數遞增,由上世紀五十年代約二百萬噸,升至九十年代約一億六千萬噸,截至二零一五年,產量更達四億五千萬噸。換另一方式表示,單單在過去十五年,就誕生了全球現存半數的塑膠品。

   或是被風一吹,或是被人故意丟棄,不少塑膠產品均由城市偷偷闖入海洋,有的甚至漂流到遠方渺無人煙的島嶼。雜誌的記者走訪幾個太平洋中心的小島,怎料腳一登岸,岸上的塑膠粒猶如一地積雪,一踏便陷進腳踭,發出啃咬米通似的卜卜聲。據估計,這些島嶼上所謂的「沙」,有達百分之十五竟是微型塑膠粒。更甚的,沙灘亦湧現了詭異的「小魔蛋」─一些由溶化了的膠,與自然界的沙、石、貝殼、木屑或珊瑚黏全而成的石塊。地質學家稱之謂「膠礫岩」(plasticglomerate),指其將會歷世歷代在地土裏存留下來,成為劃時代標記,鐵證人類對地球影響何等深遠。 

  改用生物降解的膠,不消失的問題可會消失?很可惜,雜誌的答案說不。原來分解不分解,須視乎環境而定,假如落在堆填區或深海的缺氧和漆黑的情況,可以生物降解的膠仍舊難以分解。此外,倘若可分解的膠在回收時混進一般的膠,便會使後者再造後的耐用性大大削減,遑論膠上的化學添加劑,對海洋生物以至人類的禍害了。有見及此,聯合國環境署已在二零一五年得出結論,宣判「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的標籤委實好心做壞事,間接鼓吹人們製造垃圾。

  今期的國家地理雜誌知行合一,棄用了塑膠封套,直接以紙皮封面示人。它的封面設計亦別出心裁,你若細看定會有所發現。容我賣個關子,待大家慢慢發掘。也許,正是多一分垂注,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