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子女隨時的幫助


2796 期(2018 年 3 月 25 日)
◎ 家庭牧養 ◎ 簡雷瑞怡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兒子與同學往臺灣旅遊回來,跟父母聊天。

  母親:「這次旅遊好玩嗎?」

  兒子:「還不錯,只是忘記了辦入臺證,入境時才申請,額外花了數百元。」

  父親:「去旅遊怎麼沒預先辦好入境簽證?」

  兒子:「我日間工作忙,到出發前一晚才想起,已經太遲了。」

  父親:「忙不是藉口。如果把要做的事情預先做一個備忘錄,那怎麼會遺漏?你們年輕人自恃記性好,做起事來,就是粗心大意。」

  兒子心裏嘰咕着:「以後有甚麼壞了的事情,最好還是不要告訴他們。」

  父母「愛之深、責之切」,只是對子女來說,可能只是想跟父母分享一些特別的事情而已,並不是想自討沒趣,更不是想面對父母的責難。

  假若子女犯了一些錯誤,他們會坦白地告訴我們,還是選擇把事情隱瞞呢?我們的態度和反應將會是關鍵。

  兒子英文測驗只拿到五十分。「你怎麼搞的?昨天問你,你不是說都溫習好了的嗎?怎麼還是不合格?你給我一個解釋。」

  女兒的手機不見了。「你怎麼這樣粗心大意。不是經常提醒你,要小心身上的財物嗎?你就總是說我囉嗦,現在又要花錢買部新的了。」

  兒子因為與上司合不來,在還未曾找到新工作,就把工作辭掉。「你們年輕人就是這樣吃不了苦,給上司責備兩句,就辭職不幹。現在找一份工作是那麼的不容易,看你待到何時才能找到工作?」

  以上的情況,父母可能感到失望或不滿,其實當事人更不好過:測驗不合格,可能已被老師訓話一頓;不見了手機,帶來很多的不便;見工後,期待回音時的患得患失的心情等等。他們跟父母說,相信並不是想聽父母的批評或教訓,而是希望從父母那兒得到支持、接納和理解,是愛的關懷和體諒。

  父母:「噢,看來成績還是不理想。你覺得學英文困難在哪兒呢?」

  兒子:「我覺得英文文法很難記,很混亂。」

  父母:「哦,因為它不是我們的母語,學起來是困難的。多做一些練習會否有幫助?」

  接納和關懷,才是兒子此時的需要。

  父母:「手機不見了,真的很惱人。那怎麼辦?」

  女兒:「第一件事是盡快買過一部手機。」

  父母:「買一部手機不便宜啊!這額外花費,需要我們津貼嗎?」

  明白和體貼,才是女兒此時的需要。

  父母:「現在找工作不容易,有否擔心找不到工作?」

  兒子:「是時間問題而已,我總不相信會找不到。」

  父母:「有信心就好。希望早日聽到好消息。」

  給兒子空間去面對,給予聆聽的耳朵,可能無聲勝有聲,才是兒子此時的需要。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子女做錯事,不是應該指出其錯誤,好好教導一番?父母教導的角色並不是不重要,只是唯有當子女能夠舒坦地面對我們,願意找我們傾訴,我們教導的角色才能夠發揮效果,才有機會幫助他們。

  神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詩四十六1)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