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VS教導


2796 期(2018 年 3 月 25 日)
◎ 信.道.靈.心 ◎ 許德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或許人真是太容易害怕了,所以聖經裏面提到「不要害怕」三百六十六次之多。小時候我們都是被罵大的,大人斥責說:「怕甚麼呢?怕!」我們就把害怕的感覺吞回肚裏。在教會直接用經文叫焦慮症患者「不要害怕」,不單止沒有幫助,反而令焦慮者更加內疚,自責信心不夠,倚靠神不足,慢慢變得不會和自己的恐懼相處了。

  究竟為何用說話和思想去改變別人的恐懼效果欠佳呢?

  除了用左右腦去理解,我們也可以垂直的方式看腦。人的大腦由上而下看,分三層:(1)理性腦(大腦皮層):處理邏輯思考分析。(2)情感腦(邊緣系統:包括杏仁核和海馬迴):所有哺乳動物都有的,藉以和人產生依附關係;若環境的危險會分泌腎上腺素,令全身進入逃走或攻擊的狀態(flight or fight) (3)爬蟲腦(腦幹):主管心肺、性與吃喝等基本生存功能,破壞了會死亡。

  恐懼的產生是在第二層的腦,就是邊緣系統。害怕的人受刺激的剎那間進入了警戒狀態,就像大廈響起警鐘,所有人都只知道逃命,無法冷靜分析,觀察是否真的失火了。有恐慌症的人就是常常警鐘誤鳴(邊緣系統過度反應,腎上腺素分泌過多),縱使有高深教育,那一刻亦失冷靜思考的能力。

  應該如何冷靜下來呢?想想母親怎樣幫助受驚的一歲小孩。媽媽不會給孩子講大道理,講也不會明白,只需要把她抱在懷裏,用溫柔的聲線、接納的眼神,鎮定緩和的呼吸,讓他感到保護和陪伴,孩子很快就沒事了,整過程主要是非語言溝通,不用多講道理。用左右腦去說,這是母親的右腦和孩子的右腦的交流,因為右腦是司情感的;換個角度,也是母親向小孩的邊緣系統傳遞訊息。

  士師底波拉邀請巴拉帶兵去與迦南人耶賓的將軍西西拉爭戰,並預言巴拉會得勝。巴拉沒把握會贏,說:「你若與我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底波拉說:「我必與你同去。」她沒有取笑他膽怯,也不光是嘴巴上說精神上支持他,乃是陪伴他一同上陣面對,得勝回來,多麼的「道成肉身」!令我想起有許多人,空有一身絕活,不得發揮,就是欠缺一個陪伴者。

  陪伴有不同的層次:一、最基本的就是「物理上的陪伴」:你在他的身邊就行,不必講話。例如:孩子需要父母在,像一個「安全的基地」(Secure Base, Mary Ainsworth 語),他玩累了,就會回來休息充電。二、「情感上的陪伴」:我試過用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陪伴一位很容易有不安全感的個案,單單溫柔地陪伴、接納和了解,沒有說教,恐懼的能量釋放了,我和她都當下目睹不安全感顯着下降,對她是一個全新的「矯正經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說:你不能付出你所沒有的。沒有被人血肉真身地陪伴、接納和了解,你就付不出這種愛,只能停留在左腦的說教上。因此,任何從事心靈關顧專業的人,都應有被輔導的經驗,也是這個原因。

  許德謙(Soul Weaver 靈修導師及註冊精神分析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