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植堂倡合一


2796 期(2018 年 3 月 25 日)
◎ 四環九約賞教堂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基督新教的馬禮遜 (Robert Morrison) 在一八零七年首次來到中華大地的澳門和廣州。那時中華帝國滿清皇朝奉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洋人活動;因此傳道工作舉步維艱。當年荷蘭已經在東南亞佔治馬六甲,於是馬禮遜在這個相對自由活動的地方設立工作站,以便支援廣州的傳道前線。他的助手米憐 (William Milne) 在一八一四年來到馬六甲,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在一八一八年成立「英華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起初的英華書院其實是學校、神學院、出版社和印刷所的綜合體;它的工作甚有成績。在這二十多年之後,英國佔治香港;從此外國人到中華帝國活動的形勢漸趨開放,而香港更是貼近中華大地的踏腳石。結果在一八四三年,英華書院的校長理雅各 (James Legge) 將學校遷來維多利亞城,同行的尚有若干華裔學生。

  馬六甲英華書院的學生福音工作頗見成效,隨校遷來維多利亞城的學生既有信徒,校長就為他們組織聚會,稱作「英華書院公會」,並且自行獨立發展傳道工作。這個源於學生團契的信徒羣體迅速成長,不久正式組成教會。堂會因應成長所需,曾經多次遷址擴堂,甚至更改名稱。至一九二六年建成現時在般含道的座堂,並且定名「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一直沿用至今。由於日後在其他地區植堂發展,因此這第一所堂會名為「合一堂香港堂」;座堂現時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中華基督教會合一堂香港堂是本土具有最悠長的、延續不斷歷史的堂會,其淵源更可以上溯二百年,比維多利亞城的歷史還要久遠。合一堂香港堂又是華人教會歷史上,第一所從起始就由華人信徒自理的堂會。何福堂是馬六甲英華書院的學生,他隨着遷校而來到維多利亞城;後來成為堂會的第一位牧者, 於一八六四年按牧,是香港的第一位受按華人牧師。

  合一堂香港堂的源起,反映着西方差會與宣教者的毅力,反映着宣教者與華人信徒的互動互信與熱誠,反映着福傳中華的轉折歷程。

  區伯平 (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