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才能與世界結連
 職場中實踐信仰召命


2767 期(2017 年 9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事事講求成功的社會,仿佛容不下半點錯誤,突破機構卻反其道而行,設立共享工作空間Trial and Error Lab,推行嘗試與失敗的文化。甫踏進門口,黑板就寫着十項原則,「唔試唔知做得到;唔試唔知做唔到⋯⋯」日夜提醒參加者嘗試的重要性。

  「香港『嘗試』的風氣薄弱,很大原因是租金昂貴,月租六千元的門檻並非人人能負擔得起。」Trial and Error Lab管理員、突破機構媒體項目策畫王育娟一語道破。近年全球興起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以較大自由度及便宜租金作招徠,吸引新一代的彈性就業者。王育娟認為這種工作模式已成全球趨勢,單在香港就有逾十三萬名彈性就業的年輕人,去年有見突破機構有空置場地,一眾同工遂向機構提出設立共享工作空間,以較坊間更低廉的租金,鼓勵年輕人作嘗試。

  共同工作空間 鼓勵創新嘗試

  整個計畫為期三年,去年率先展開為期一百五十日的第一階段,從工作坊、市集擺檔、社區導賞、信仰實踐到出版獨立小刊物作試驗,為第二階段奠基。而第二階段剛於七月展開,合共有十五個創作單位(Lab Fellow)進駐,以手作人及插畫師為主,透過約一千呎的共同工作空間,一同創新嘗試,直至找到出路。

  在過程中管理員會與參加者不斷對話,進行價值的討論。王育娟笑言自己會不斷催逼參加者,令他們誠實面對自己,離開安舒區,例如安排工作坊學習品牌包裝及市場認識等,「有Fellow透過製作海玻璃飾物提倡環保,卻利用膠袋作包裝。」她漸漸看見參加者以及品牌的蛻變,她又強烈建議參加者每月舉辦收費工作坊,從而加強技藝發展、成本控制及營銷推廣,「讓他們思考自己憑甚麼收取他人費用。」

  思考分別為聖 成為城市燈臺

  「世界行這條路,我們就行另一條路。」突破機構事工發展總監梁柏堅不諱言,坊間的共享工作空間以「劏枱」分租模式運作,無助年輕人起動,「我們以『分別為聖』的觀念去思考,指的並非狹隘的性道德觀念,而是下一句『合乎主用』,上帝要如何使用這個空間呢?眼下的世代將人推向失敗和歧視,只歌頌成功、豐功偉業,上帝卻從來不會如此看待人的生命。」

  他續言:「當下的世界不會跟你談未來,只想消除年輕人的力量,希望他們不要關心社會,影響發展。」Trial and Error Lab的出現正是反其道而行,鼓勵年輕人在彼此扶持底下,一同面對錯誤、修正,尋找出路,從中經歷上帝的恩典和豐富。然而,這一切離不開從自身擴闊到他者身上。梁柏堅直言參加者最初可能只看見自己,幫助他們拉闊想像後,開始嘗試與社會結連,「有年輕人的設計做得很好,但訂單一多人手就不夠,於是請來婦女協助組裝,在個人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實質地幫助一個家庭,成為小型的社企。」他期望這些故事和行動,能夠成為城市的燈臺,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可能。

  共同經歷失敗 碰壁後再嘗試

  一路走來,二人笑言大會自身亦經歷不少嘗試和失敗。王育娟分享,第一階段時使用率低下,每次贊助商前來見到空無一人都令她尷尬不已,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一盞燈的Error」,「之前的白燈令他們無法拍攝Product shot,只好留在家或租地方拍攝。」於是在幾個月前的裝修,刻意換上適合拍攝的燈光。梁柏堅續言,裝修期間屢次碰壁,例如原想打通工作室增加容量,結果發現受制於消防條例,終要開闢走火樓梯以符合要求,「在壓力和時間底下,考驗同工合作,學習彼此聆聽和等候。」

  三年過後,Trial and Error Lab會否持續營運?梁柏堅坦言:「社會轉變很大也比較流動,所以我們沒有十年藍圖,最重要是尋找到與人、與社會需要同行的方式,讓機構有生命地有機發展。」他終說到底蘊,Trial and Error Lab是一個有象徵意義的行動,就像聖經中的初熟果子,當人們見到第一粒初熟果子,就見到有機會和可能性,「我們希望藉着每個人的故事向社會講有可能、可以尋找到出路。」他們更期望能激發起其他機構單位,免費撥出場地,讓年輕人可以踏出第一嘗試;也希望年長一輩看見年輕人碰釘時,仍能心懷盼望,相信上帝擺在其生命的禮物始終有日會打開。

  

  

繪畫遇見上帝 推廣藝術樂趣

 

  熱愛編劇和插畫的李心悅正是今屆其中一位Lab Fellow,採訪當日她興高采烈地展示自己的畫作,逐一分享作品背後的故事。「為何我會選擇畫畫?因為小時候(畫畫)有人讚,覺得有滿足感,慢慢用畫畫來肯定自己的價值,如做得不好就覺得自己很差。」

  可是,繪畫不應變成證明自己的工具,人更不能只顧追求別人眼中的成功,終於她在一次禱告中得到提醒。「我常用作品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但其實我的價值一直都在,即我是寶貴和有價值的,不需要用外表或其他東西去肯定自己。」這次禱告就如暮鼓晨鐘,讓她發現創作是認識自己的途徑,重新定義何謂「成功」。

  出身於基督教家庭,父親更是傳道人,李心悅曾認為藝術與信仰間存在衝突,全因藝術需要突破框架,構思「爆炸性」的主題;信仰卻予人感覺是一個框架,限制了創作的自由。但當她揮筆創作時卻有另一種體會,以畫樹木為例,每株樹都有不同姿態,形狀獨特,不自覺欣賞上帝神奇的創造,揮筆間就似一趟靈修之旅,讚歎上帝創造奇妙。「不一定要經歷大變才認識信仰,而是透過自己喜歡的媒介,感受與上帝的關係。」原來,藝術非但不是信仰的障礙,更成為與上帝相交的途徑。

  Trial and Error Lab的創辦宗旨是推行嘗試與失敗,不追求社會崇尚的成功,然而一般人只把藝術視為生財工具,關心藝術帶來的回報和利益,就如小孩學習畫畫是為了升讀心儀學校等。她直言,利益掛帥令人無法享受藝術,更難言從中找到樂趣,這也是香港從事藝術工作的困難。因此,她期望在Trial and Error Lab中多作嘗試,並善用場內的資源,積極準備明年開辦成人畫班,盼望促進想像力,一起嘗試在繪畫中尋找快樂,真正享受藝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