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成效的科學研究


2735 期(2017 年 1 月 22 日)
◎ 信.道.靈.心 ◎ 陳錦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關於禱告這個題目,黃佩芳博士與許德謙博士均先後提到禱告是一種溝通,最終的目的是深化人神之間愛的關係,是一種陪伴,而不是有求必應、解決問題、求福免禍、工作關係或操控上帝的舉動。對於個人而言,這都值得我們反思和不斷提醒。

  禱告有很多層面,除了個人與上帝間的溝通外,我們亦會為事工、為他人或羣體的需要、為公義、為眾人能悔改相信及為世界的和平而祈求。如果我們只將這些祈求「還原」(reduce)到個人層面,只看重祈禱者與上帝的關係,而不論這些禱告的動機、目的、內容與成效,就似乎「離地」一點。

  祈禱的功效成為現今醫學、心理學、神學、以致哲學都會探討的問題。醫學界曾經用最嚴謹的研究方法,測試祈禱是否能夠帶來醫治,與及為他人代求會否帶來任何療效,但答案非如基督徒所設想的。這帶來了很多爭論,有認為這樣的測試為代禱對象構成了壓力,有認為這是對上帝的試探,所以上帝予以醫治,亦有人全盤否定可以用科學方法驗證祈禱。姑勿論如何,在祈禱與醫治的議題上,現在只有在個人見證中講到有效,但在嚴謹的科學研究中未有找到,或只有找到些微的成效,或找到負面的成效。但這當中涉及不同的假設與對立,實難有簡單的答案。

  心理學近年亦對祈禱的成效感興趣,對祈禱帶來的可量度結果做科學研究。發現祈禱可以帶來五個與心理相關的結果。(註一)祈禱可以改進自我控制能力,研究顯示在面對耗盡心神的任務之前祈禱,會使人在任務中有更多的自制力;祈禱令人變得和藹,研究顯示經過祈禱的人會在引起憤怒的經驗後有較低的暴力;祈禱令人變得寬恕,研究顯示有祈禱的人會更願意寬恕他們的伴侶或朋友;祈禱增加信任,研究顯示與親近的朋友一同祈禱會增加團結與信任的感覺;祈禱可抗衡壓力帶來的負面結果,這方面的研究是多樣的,總體結果是,為他人設想會是從祈禱中得到個人益處的主要成因。

  心理學(與科學)對祈禱(或信仰經驗)並不是甚麼洪水猛獸,心理學有本身研究的局限(只在可量度的現象),但亦可幫助我們更清楚祈禱(或信仰經驗)的過程,讓我們更深入及細微去了解信仰的經驗。

  註一:參看《今日心理學》網頁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more-mortal/201406/5-scientifically-supported-benefits-prayer

  陳錦權(信義宗神學院心理及輔導科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