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研讀羅馬書
 周兆真解讀因信稱義


2735 期(2017 年 1 月 2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香港基督教青年會與C.O.M.E.主辦之「青年有道」系列—「以文為本」羅馬書研經聚會已於一月十至十一日舉行,由信義宗神學院院長周兆真博士擔任講員。他在會上指出,「因信稱義」並非單單來自人的信心,乃是靠上帝的恩典和耶穌的順服,教會亦要學習在信中尋求合一。

  周博士指,所有保羅書信都是傳遞一個信息,而羅馬書有別其他書信,是因羅馬教會並非保羅親手建立,因此書信內容寫得較為客氣,並沒有直指羅馬教會的問題。他指,從歷史背景可以考究,羅馬教會大部分信徒都是移民,包括從第一世紀墳墓上死者名字得知大部分為外邦人。「在羅馬書裏,保羅有時對猶太人講話,有時對外邦人講話。」他舉例指,如「你稱為猶太人」(羅二17)及「對你們外邦人說這話」(羅十一13)。

  他續言,早期教會的猶太基督徒,有部分較開放接受外邦人,有部分則堅守猶太習慣,保羅亦經常被教會責罵他放棄祖先摩西的律法,常常談恩典。因此,在羅馬書第十五章,保羅提到自己將要攜帶外邦人教會的奉獻到耶路撒冷教會,給予保守派的猶太基督徒,他對此憂心忡忡。而對保羅而言,若耶路撒冷教會接納保羅所傳的福音,羅馬教會也應接納,「有理由相信保羅未到耶路撒冷時,書信內容比他更早到達,為的是說服和表達在耶穌裏面沒有分外邦人和猶太人,而是藉信得救。」

  保羅多次在羅馬書中強調上帝不偏私外邦人與猶太人,又以亞伯拉罕在未守安息日及行割禮以先已被稱為義,乃是因着信(羅四9),藉以支持自己的說法。周博士續解釋「信」的意思,「保羅所講的因信稱義全出於恩典,所指的『信』乃是神的信實,而非出於人自己的信心有多少。」他解釋羅馬書三章二十一至二十六節,原文所指的是得救緣於上帝的信實,透過耶穌的「信」(順服和信實)死在十字架上,因此效法耶穌基督而順服上帝的人,都可以稱義,「在個人層面而言,信是守約和順服,並且是效法耶穌的順服而來。心裏相信,口裏承認,並非強調人自己的努力,而是在上帝的恩典裏。」

  周博士指第一世紀教會以外邦人居多,猶太基督徒為數極少,故外邦人輕看猶太人,認為上帝已放棄了舊有子民,相反猶太人反稱對方不是子民,因亞伯拉罕是其祖先,耶穌也是從他們處出來。他強調,上帝的應許必不會廢掉,縱然經文提到猶太人悖逆頂嘴,但上帝是信實的,不會放棄衪的百姓。

  他表示,保羅寫羅馬書並非為了解釋因信稱義,而是指出上帝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上帝,更以亞伯拉罕為例,指他是外邦人時已被上帝算為義,直到他行割禮後仍然一樣,可見猶太人與外邦人同在救恩中。保羅於十一章二十八至三十一節帶出,猶太人雖然不好,但仍是上帝所蒙愛,因衪的恩賜和選召沒有後悔,今天猶太人似乎在定罪的位置上,外邦人卻因此得蒙憐恤,上帝是要叫猶太人看到衪給予外邦人的憐憫而回轉。

  他再引述經文:「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祕(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5)他解釋,今天因猶太人的不信讓外邦人得益處,這將激起猶太人發憤而得救(羅十一14),另一方面外邦人的數目添滿,最終彼此均得益處和蒙憐恤,因此保羅形容這是一個奧祕。他重申:「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上帝放棄猶太信徒,因為他們的不信是為了外邦人得好處,待外邦人添滿了數目,他們便會回到主面前,這是保羅對兩者救恩上的理解,也是從『信』的角度出發。」

  此外,保羅同樣有勸勉外邦人,羅馬書十一章十五至二十四節以橄欖枝子作比喻,提醒外邦人不要自高自大,小看猶太人,因耶穌也是從猶太人而出,如他們並非長久不信仍會被接納;倘若外邦人離開了因信稱義,也會像家橄欖枝子(形容猶太人)般被上帝斬下來。

  周博士表示,保羅正是處理教會內信徒互相論斷的情況,然而他留意到今天不少教會仍處於爭拗中,例如染髮紋身的信徒被判斷標籤,「前千禧年派」、「後千禧年派」或「無千禧年派」的教會不相往來等。他強調,「藉『信』和天下」包括與上帝及人相和,提醒信徒可以辯論疑惑之事,但必須尊重對方,不要將對方排除於救恩圈子外。他又指,上帝才是判斷的主,若人彼此攻擊,甚至與弟兄姊妹劃清界線是破壞合一的表現。「教會要在『信』中學習合一,這功課至今仍在學習中。」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仰通識】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智慧男本】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

【閱讀轉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