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牧養青年


2724 期(2016 年 11 月 6 日)
◎ 教會之聲 ◎ 關鎮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青年主日

  網絡上流傳多年的集體創作新詩作《世上最遙遠的距離》,為了引起注意,竟穿梭時空地域,從張小嫻到泰戈爾,都被借用為作者的名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首詩作也正好表達出青年牧養的困難點,教會(包括長執、教牧、導師等)就站在青年人面前,青年人卻不知道大家愛他們。

  印度詩人泰戈爾雖然從未公開承認過自己是基督徒,但後世許多關於他作品的研究,指出他的思想受到基督信仰極深的影響。我國基督徒詩人冰心,就是受到了泰氏《飛鳥集》的影響而走上了寫作道路,她模仿泰戈爾的風格,寫下許多短小雋永的詩句,後來取名為《繁星》出版。泰氏曾回答過三個問題:第一,世界上甚麼最容易?第二,世界上甚麼最難?第三,世界上甚麼最偉大?他的解答是:指責別人最容易,認識自己最難,愛最偉大。你是否同意以上的三個問答也就是在推展青年牧養工作應當留意的要點?一、青年—是個成長與學習的過程,難免犯錯,易招來指責;二、青年—是個在各方面認識自我的過程;三、青年—渴慕獲得及感受到偉大的愛。

  聖經中有個故事千百年來多次被引用,包括被一些排斥基督信仰的地區的教科書引為例子,說明甚麼是智慧的判斷。就是聖經記載曾有兩個婦人帶着一個嬰孩,來到所羅門王的面前。兩人都「實牙實齒」說自己是嬰孩的母親,互不相讓。王想了想,便命令隨從拿刀上前說:「兩個婦人都說自己是嬰孩的媽媽,來人,快把嬰孩砍成兩半,一人一半分了去吧!」其中一個婦人認同這是個公平的判斷:「王呀,那就劈了吧!」同時間,另一位婦人聽了大驚,立即哀嚎:「王呀,千萬不可以啊!請您把嬰孩判給她吧,我不要了,請讓嬰孩活下來,把嬰孩判給她吧。」王目睹這一切,了然於胸,斷定那不願砍殺嬰孩的婦人是真正的母親,遂把嬰孩歸還給她。真正愛嬰孩的媽媽,絕對不會忍心看到嬰孩被砍成兩半。三千年前的所羅門王,用智慧判斷真偽,三千年後的我們,有沒有能力,判斷何種牧養才是真正愛教會的青年?

  人與人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存在嚴重的對立,這樣的互不信任,正嚴重傷害着彼此,在牧養青年人時是否可以少一些政治議題,而多一些使徒的教導,如愛心饒恕、彼此合一?「愛是恆久忍耐⋯⋯愛是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勿忘記,真愛才是牧養上的真諦,這樣的牧養題材永遠是「落地」或「不離地」。

  關鎮威(香港迦南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