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的證據


2723 期(2016 年 10 月 30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人們嚮往確定性,因為確定性帶來心靈的安穩;而心靈安穩,當然是一般宗教信仰所關心甚至追求的特質。只是信心的本質,卻又預設並承認生命的不確定性。畢竟信仰的安慰,是讓人終於可以正視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轉移視線的藉口。

  為信心提供肯定確據的傳統主要有三個。其一是透過聖經提供保證。基督新教特別是福音派羣體相信,聖經是上帝逐字逐句默示而成,因此絕對沒有錯誤的可能。正如我們從小就懂得背頌的聖詩:「耶穌愛我萬不錯,因有聖經告訴我。」

  但先不談論「聖經無謬」的具體所指。《約翰福音》的「上帝愛世人」,就不知道在甚麼時候變成了「耶穌愛你」。這在神學上並不是毫不相干的。譬如,前者以上帝為信仰的核心,耶穌作為救贖行動的中保;後者卻索性以耶穌作為信仰的核心和全部。這在「高舉耶穌」的同時,也往往將信仰掏空了內容,將耶穌變成一個抽象的救贖符號。

  另外,神祕主義的傳統,則透過內在屬靈的經驗,去獲得心靈的肯定和得救的憑據。就以更正教來說,她們是歐陸的敬虔主義、英美的循道衞理傳統和復興運動,以至近代方興未艾的靈恩運動。儘管她們之間有相當的分別,卻是同樣追求一種賦予信徒確據的內在經驗。

  最後,也是最簡單直接的,是透過擁抱制度—或者更準確地說,透過被制度所擁抱—來獲得保障。其實不同的制度,包括很多世俗社會的制度,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供這種安定穩妥的感覺。在信仰的範疇,這制度就是教會。當一個人完全委身於教會,他的信仰就得以停泊在一個具體的基礎上。主流宗派固然有其美學上的複雜性,小型獨立堂會亦有其溫馨的魅力。制度確實帶來更強的凝聚力。

  但無論一個人如何選擇,信仰始終難以逾越生命的不確定性而提供一個非如此不可的證據;也因為這個緣故,「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來十一6)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