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奴隸


2719 期(2016 年 10 月 2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新學年伊始,有本地報章的記者走訪全港約二百間小學,其中十五間聲稱她們不願學生做「功課奴隸」,主動推出新措施,包括:新增無功課週、設立功課堂、減少校內評估次數、為功課及抄寫次數設限等等。更有少數學校改革上課時間,上午如常授課,下午課時添加「玩」的元素,如學燒飯、踏單車、出外參觀,務求令學生更加享受學校的生活。

  報章以顯著篇幅報道上述消息,彷彿是香港教育界的一大「德政」。查實香港有不同類別的小學共六百餘間,肯接受訪問而宣稱為學生功課減磅的只有十五間,不足百分之三,其餘五百八十多所小學又如何?當然十分可能地,她們的學生仍是「功課奴隸」,每天背着重甸甸的作業簿返學放學,非做到晚上十時也完成不了沈重的功課。

  香港的學校一般以功課多見稱,但相比於今時今日,以前的還算合理。六、七十年代的小學班房黑板的一端一定設有「家課表」,上面有中、英、數再加三幾科如社會、健教、聖經或美勞,老師每日在黑板欄目上寫上當天要做的功課,而因為欄目的面積不大,即使寫滿了仍不會太多,最多是七、八項抄寫、算術或美勞習作,一兩個鐘頭內總能完事。

  那日子上課多數很快樂,即使小六要考升中試,但遲至升上小五才要作出準備。小四之前可說是快樂無憂,老師教得從容,學生學得愉快,連帶家長們也是毫無壓力。以前很多人批評教師假期多、甫下課就去耍樂,其實是欲加之罪,心情放輕鬆的老師才可以教出好學生啊!現時大部分老師均做到勞累不堪,但教學效能卻往往成反比,這又是甚麼道理?

  《傳道書》說少年人在少年時當快樂,但今天香港大部分的少年兒童都不感到快樂,學校功課過多過深是其中一個原因。要清源正本,還有好遠的路呢。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一起走過從前】

【信仰重尋】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