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情染、除智化


2690 期(2016 年 3 月 13 日)
◎ 道在人間 ◎ 陳國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除了幾何圖型及對稱排列等提供了圖像靜謐性的基本元素外,人物線條的鈎畫也發揮了同一樣的效能。圖像中的人物,通常都是用黑色的線條鈎畫出來的,這樣一來,整個人像的輪廓便顯得異常的鮮明。(參圖一)其用意不難理解,就是要幫助觀像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精神集中於人像的身上。專注無疑就是對分心走意的排拒,而能把注意力定於一,就是心無二用之意思。

  圖像的靜謐性也通過對人物面部獨特的描繪而表達出來:內觀的眼晴,是心神收攝、內在專注而不為外物所動的表現;諦聽的耳朵,是心無旁騖、深度聆聽而全無私見或偏執的呈露,而緊閉的小嘴,則是沈默寡言、純潔無邪而慎獨自守的彰顯。事實上,從畫面人物的神情與容貌所溢出的不是甚麼,乃是祥和與謙讓、寧靜與閒逸;至於他們的氣息,既清新且平順。凡此種種皆給與圖像人物多添了一份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寧淡。(參圖二)畢竟,圖像所具有的靜的象徵符號,是對人類強烈慾望與情緒的一種制約和抑壓。總而言之,默觀圖像,就是一個去除情染智化作用,心靈復歸虛明靜一的過程。

  從圖像的靜謐性來說,人物的手也是不可忽視的部分,尤其是每當手被放置在胸膛的中央,而手心向內,手指指着人的心時,這個手勢是與無言的禱告息息相關的。意思是說,唯一通往上帝之路或禱告之途徑,乃是透過我們的心。(參圖三)誠然,禱告就是站在上主面前,守意在心,把人的主動性,包括了他的思想、言語、感覺、文字、意象等減至零,使心靈歸回寂靜,並在止息中與主共融契合。如此一來,圖像不獨加強了禱告的經驗,還改變了我們對禱告的看法。正如兩位西方學者Jeannette Angell和Susan Squires指出:「作為西方基督徒的我們,早已習慣了向上帝說話。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禱告吧!倘若我們沈默不語,便以為自己還沒有禱告過一樣。在神祕主義者的引導下,又當我們重新發現我們東方的根源時,(禱告的態度)便開始改變;但改變是緩慢的,主要是我們以忙及工作為樂的心態深植在我們的禱告生活中,同時也潛藏在我們心靈之內。但圖像卻不喜歡我們多言;它只需要我們的人在、心在和我們的靜默。」 這樣看來,安靜是我們非要學習不可的靈修操練,而默觀圖像正是我們體會及學習安靜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因此,每當我們來到圖像的面前時,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安靜。

  誠然,圖像的語言是「無言之語」(non-verbal language),因此,走進圖像的世界,就是走進一個靜穆幽深、無言無聲的世界中去。如此看來,圖像的屬靈意義指的不是甚麼,乃是我們被邀請走進它這一個靜穆幽深的世界中去。在這裏我們察覺到自己的呼吸漸漸變得輕柔且緩慢下來,這無疑是意味着我們將要邁入天國的安詳和靜謐中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