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可相依度除夕


2685 期(2016 年 2 月 7 日)
◎ 牧心世情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雖然香港社會的運作思維及生活形式,日漸走近西方的大趨勢,站在世界發展的時代前線;但是中華文化的某些傳統風俗,依然是一般市民的深藏觀念和重視習慣。年紀漸長的人,似乎更加着意重拾民族的根。

  例如社會動態早已普遍使用「公曆」了,可是我們不會因此而取消慶祝「農曆新年」。社會日漸富裕,很多市民平日都可以「大魚大肉」了,可是我們仍會着緊地安排豐富的「團年飯」和「開年飯」;親朋藉此相聚。

  在「逢年過節」的日子,若是未能與親朋共聚同餐,常會令人產生孤苦的感覺。所以即使在醫院留診的病人,只要病況尚可,醫生也會盡量讓病人「放假」,回家過節;到節期之後才再返回醫院留診。

  由於前述這個原因,醫院病房的繁忙情況,相比於平日,在「逢年過節」的日子都顯得格外冷清。那麼,病況比較嚴重,不能「放假」回家的病人,想起親朋此時都在熱鬧地「團年」和「開年」,他們的心情就倍加淒酸了。

  當以前擔負堂會牧養的日子,每到農曆新年、端午、中秋、冬至等,在這些傳統民間節慶期間,我都着緊一項工作。在這些節日之前的一至兩天之間,專誠到醫院去,刻意探候那些不能放假回家過節的會友。在受難週等教會節期,也務必作此安排。牧者在節日之前的探候和祈禱,令到孤清留院的病人深深的感受,上主並無忘記他們,上主仍在看顧,必然看顧。他們得着實在的安慰,度過不易跨過的節日落寞。

  牧者生涯,可以是轟轟烈烈的一番社會事務,可以是觸動信眾的圈內盛事,可以是默默耕耘的微小探病。重要的是,對人間有情。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