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人神學人辦培靈研經大會
 冀回應青少年信徒需要


2685 期(2016 年 2 月 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時局變幻、青少年信徒流失問題彷彿成為教會近年的燙手山芋,惟一班本土神學人認為處身大時代底下,需要肩負起己任,遂於去年籌組組織「神學路思」,嘗試跨宗派、跨神學院的合作,運用所擁有的神學資源,拆除信仰謬誤,結連社會和教會。「神學路思」將於二月中旬舉行首個培靈研經大會,從多個神學向度,重整福音在地的意義,冀望從中擴闊青少年人的信仰想像,實踐在地而不離地的信仰召命。

  進入年輕人處境 跨越立場作模範

  「神學路思」由十一位來自五所不同神學院校的老師發起,取「神學老師」諧音而命名。發起人之一、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直言起初沒有刻意籌組,反而是在網絡羣組和多次閒聊間達成合作共識,「直至去年暑假,我們才坐下來回顧過去兩年社會和教會發生的變化,討論有甚麼神學資源可以作回應,更新教會。」

  作為一羣接受過神學訓練的神學人,他們希望發揮連結角色,不論在信仰與生活間,還是上一輩與下一輩之間,「我們不是要推翻過去,而是推動更新轉化。今日常言世代之爭,我們這班人既明白上一代的想法,亦能進入年輕一代的處境。」同為發起人的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認為自己責無旁貸,需要以神學回應年輕信徒對信仰的疑問,如從教會歷史中向先賢學習,及從新舊約看羣體生活,幫助他們實踐不離地的信仰。

  十一位發起人除了是跨宗派、跨神學院,政治和神學立場亦甚為多元。郭偉聯以雨傘運動為例指,自己相信改革宗加爾文神學,視文化使命為最重要;但鄧紹光認為門徒羣體的生活見證,不應使用脅迫性;而另一發起人龔立人則認為衝突是美善的事,是促進對話的可能性。郭偉聯續言,過去兩年,這羣神學人漸漸明白到對方背後立場如何引發出不同動機:「我們嘗試跨越不同,這正正是傘後處境下,教會需要學習如何思考自己立場,和面對不同立場的弟兄姊妹。」面對教會近年因政治而生的羣體張力,神學路思發起人希望從自身出發,為教會作出示範,並一同學習。

  冀傳承舊有傳統 注入互動新嘗試

  「我最初反應是『也不過是辦培靈研經大會了吧』。」郭偉聯笑言開會決議當日正好不在場,得悉以培靈會形式舉行時也感到一點錯愕,但及後明白到華人教會的傳統就是重視聖經。選擇以培靈研經大會形式進行,他們更是希望傳承舊有傳統,甚至刻意使用第二屆港九培靈大會的主題「從墮落中出發」,作為神學路思晚間培靈會的主題,但另一方面注入新嘗試,加入互動性的工作坊及對談環節。

  工作坊涵蓋神學思潮、天地眾生、教會歷史、社會文化和教會實踐五方面,「我們認為信仰不應離地,培靈研經會的定題圍繞着後雨傘時代教會信徒關心的事。今日的年輕人當香港是家,他們好少有移民打算,他們關心香港的政治經濟,亦關心環保議題。」鄧紹光說,工作坊摒棄舊有的單向模式,要求參加者先閱讀,再到場互動討論;同時設兩場對談,由兩代人、平信徒與牧者,從信仰角度出發談論中國和香港的處境。

  大會又製作了「擦膠」作為紀念品派發,喻意提醒信徒要「拆膠」,鄧紹光解釋,「『膠』就是對信仰的偏差,不夠全面整體,結果導致離地。」他坦言,今日年輕人對教會不滿,部分原因是只講不做,生活離地,而這正正與新舊約記載的信徒生活相違背。大會冀望藉着是次培靈奮興大會,拆除信仰謬誤,擴闊信仰想像,裝備年輕人實踐在地而不離地的信仰召命,在世代見證福音。

  據悉,大會已收到超過四百人網上報名,反應略勝預期。但談到「神學路思」的未來計畫,鄧紹光笑着回應:「我們可沒有鴻圖大志,且看今次反應,聆聽參加者的聲音和需要再決定再下一步。如果我們早已有一套宏大理想要實踐,那就真的是離地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