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信徒出走問題
 借鑑加拿大華人教會


2676 期(2015 年 12 月 6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建道神學院教牧及專業進修學院已於十一月二十三日舉行「第二代信徒的出走—從加拿大華人教會的經驗交流」,由加拿大宣道會董事、美國Gonzaga大學哲學博士王健安分享其對三十五歲以下、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信二代之研究,並由兩位香港本地同工回應實際處境的應用。

  王健安博士指信二代佔華人教會比例近九成,他們分別選擇留下、流失、轉型、回流,有不少信二代因族裔文化問題而轉型到其他教會,也有些流失不參與聚會,但仍自稱是信徒。他在初步觀察中發現,他們離開教會的原因多是出於父母「假冒為善」的表現,華人家長常高舉成功神學,易令信二代反感。

  王認為教會需要關注留下來信徒的牧養需要,他不諱言,教會出現失調的領導,信二代期望領導有清晰的願景,並提供方向引導。惟教會普遍看重個人權力,主任牧師成一言堂,加上加拿大華人教會主要是獨立堂會,多不存在公開透明的架構,領導又缺乏遠見,未有培育年輕一輩接棒,致使當地牧師老化問題嚴重,現已有多間教會懸空堂主任之職務。

  加拿大的信二代生於斯、長於斯,對族裔身分及價值與父母移民一代已大相逕庭,過去父母對族裔排外,信二代則支持多元族裔接納,認為教會不能單服侍華人羣體。「他們亦投訴華人教會有太多事工活動,認為教會應着重對外接觸鄰居和城市。」王博士說。在神學上他們更由過去追求個人成聖和得救,轉變成追求社會公義和生命轉化。對於講道內容,信二代亦不再像上一代期待教導式,鼓吹良好外在行為表現,反期望講者分享生命中的失敗,在破碎中建立與神的關係。他歸納說:「教會無法與下一代清楚解釋生命目的和門徒訓練。」

  王博士亦提到信二代的歸屬感問題,研究發現留下的人看緊密的人際關係比崇拜更重要;而流失的人有部分曾被論斷、被欺凌、關係破裂等,「教會對實踐饒恕及復和沒有足夠裝備。」他續言,也有信二代認為教會只求集體規格,嚴守行為而非活出信仰。「有很多第二代信徒形容自己活在『泡沫』中,有安全的保障,卻受不住外來的衝擊,因此入大學後離開教會是自然的事。」王健安博士說,教會無法向信二代述說「真理」,也不容有懷疑信仰的空間。除此,近年熱熾的性和同性戀議題,教會過去一概不談,交由社會、學校教導,令兩代間看法更大差距,「這是華人教會很看重的議題,但上一代一談同性戀就掩蓋不了嬲怒,年輕人無法看見愛同性戀者的教導。」

從香港本土處境回應 賦予年輕人權力參與

  播道會恩福堂兒童、青少及青年範疇主管譚張秀娟師母回應,她笑言該堂的教導也被年輕人喻為家長式、強權尊橫,但近年開始讓年輕人有更多參與,如讓他們決定整個樓層的裝潢等。牧者也在教會訂下全年異象後,建構步驟來讓幫助他們達成目標。「王博士所講的族裔文化問題也在香港發生,年輕人會說自己是hongkonger,而非Chinese。」她說,特別是雨傘運動後牧者更受挑戰,需要涉獵很多社會議題的資料作回應,甚至在社會運動中作陪伴同行的角色,因年輕人認為「無立場已是不能接受的立場」。

  她續提及自己主動接觸基督徒同性戀羣體,第一身認識、擁抱及流淚同行,繼而回到教會與年輕人分享,讓他們明白即使同性戀是錯,但基督徒仍要坐在他們旁邊同行。該院基督教教育系講師潘智剛先生強調,信徒父母對信仰的委身程度,是最影響信二代的因素。且有研究顯示,二十七歲前若教會賦予權力給予年輕信徒當領袖,如執事等職務,其一生在信仰的委身機會特別高,當中亦需要成年人的陪伴和參與,才能令新一代成長。他又建議更新牧養模式,如利用專題研習的方法來教導小學主日學、帶領中學生參與義務補習,及推動職青實踐社關行動。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