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與中國事工」研討會
 郭偉聯呂慶雄談優勢困境與出路


2675 期(2015 年 11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福音證主協會主辦中國事工研討會已於十一月十日晚上舉行,主題為「優與憂──香港教會參與中國教會事工的優勢、困難與出路」,由香港浸會大學宗哲系助理教授郭偉聯博士和福音證主協會副總幹事(培訓)呂慶雄博士進行對談,約有一百七十人出席。

  香港教會的中國事工已有數十年發展,郭偉聯博士指出,現有事工的特點是以宗派固有聯繫或教友鄉族聯繫入手,主要是資金投入和硬件建設,而人力流動以低技術為主,如基層培訓、探訪、詩班等,讓教友容易參與,高技術則有醫療和社會服務。其對象大多是三自教會,家庭教會則是「看不見」的服務。

  明白中國發展需要

  「這些事工的好處是已有熟人和關係,可是近二十年的困難在於硬件已建設得七七八八,加上內地的發展速度快,在城市的教會未必有最大需要,以致官員可能會認為香港教會的目的只為傳教;而農村教會可能有需要,但以類似方式如探訪等,又難以持續幫助他們。」此外,香港教會提供的多數是集體活動,「因為參與服侍弟兄姊妹的流動性高,而不是每位同工對中國事工都有相同的熱誠,加上內地教會的發展迅速,他們有時願意接待香港教會探訪,已非因為有需要,而純粹是『畀面』或不知如何拒絕。」

  他認為,現時香港教會在中國事工上的弱點,在於認為事工只是教會活動,未能了解其真正需要而合作,令事工無以為繼;另一弱點就是現時普遍青少年對中國的理解較為負面,故即使他們願意參與事工,所得的印象仍是走馬看花、較為片面。

  香港仍有獨特角色

  呂慶雄博士認為,香港教會在中國事工仍然有其優勢,例如香港仍是中國最開放的城市,在牧養、宣教和神學訓練方面仍然較有經驗,加上與中國的文化接近,容易達致信任和彼此溝通,而香港的國際視野可以帶來變化、創新、整合的可能性。

  郭偉聯博士亦補充,雖然中國在數量(如人數、金錢)佔優,但因着香港獨特的角色,如神學經驗的累積,令中國教會人士願意到港了解,如到香港聖公會學習禮儀、認識自己宗派的傳統和源頭來協助其牧養工作等。加上香港的執事和平信徒領袖有豐富的事奉經驗,能傳授經驗給同工。隨着中國開放也成為機會,有助他們接受改變、出國認識不同地方的教會,以及學習如何選取、管理資源和合作對象。「中國教會現在也會關心世界宣教的問題,香港教會在宣教方面也有豐富經驗,相信可以成為共同合作的機會。」

  擺脫「幫助者」心態

  呂博士提出幾點參與中國事工的心態調整,他認為「宣教不止是傳福音」,故信徒應注意自己有否在生活上做好見證,而非「得個講字」。第二、再思參與者和主宰者的關係,後者有預先設計好的議程再執行,但參與者不是這樣。第三、再思其一與唯一,「若我們認為自己是唯一,可能會變得自大。甚至有說『華人教會接下了福音的最後一棒』、『傳回耶路撒冷』等,我相信其本意是善良的,但我們只是有機會參與其中,而不是以此為傲、目中無人」。第四、再思主僕關係,「我們不是要把對象拉上來,而是要托上來,就像耶穌道成肉身一樣,深入他們的世界和處境。」

  郭博士也認為心態不止是香港教會,而香港社會的問題,整個社會仍在適應之中。此外,信徒可重新思索中國事工的方向,是像以前一樣支持他們,還是與他們同行,並與他們一同參與普世事工?「如果支持他們,則繼續傾向低技術,這樣就要問他們的弱點和有需要者何在,畢竟城市化導致不少邊緣羣體的出現。另外,香港也有不少新移民,但只有很少教會願意服侍他們,這也是方向之一。至於協作方面,可以從提升和加強體驗開始,例如為中國教會提供堂委或組長訓練、建立羣體,並加強弟兄姊妹間的交流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