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基督教傳教運動的軼事


2565 期(2013 年 10 月 20 日)
◎ 文林 ◎ 李榭熙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久前接受國內山東煙台電視攝製隊採訪,查詢有關清末煙台地區的教會歷史。於是我翻閱了美國北方長老會的文獻,發現了一些有趣軼事。坊間大部分基督教來華的歷史著作都集中討論文化差異與帝國主義的課題,鮮有把傳教士放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了解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與當地民眾的互動。

  在眾多美國來山東的傳教士中,以梅里士(Charles R. Mills)、倪維思(John Livingstone Nevius)和郭顯德(Hunter Corbett)最為突出。他們把西方的物質文化帶到煙台,改變了該地的經濟與人文景觀。這些傳教士的日常生活離不開教會所辦的傳教點和診所,由於每天面對着生活貧困的勞苦大眾,傳教士不斷思考如何能分享自己所有的學識與技能,提高一般人的生活水平。作為福音使者,傳教士固然關心心靈的救贖,但是他們知道肉身與精神需要是一致的。當生活得到解決,人們才有時間接觸福音,思考生命。

  最先想到要提高山東民生水平的是梅里士。一次當完成安息年,梅里士從家鄉帶回大批美國花生,他把其中一些送給了兩位華人教友。美國維珍尼亞州土地肥沃,種出來的花生肥美、香口、爽脆;而山東則因為人口壓力導致農地過度耕種,花生及其他農產品的質量因而受影響。第一位信徒把梅里士送贈的花生即時與家人分享,不消一刻就全部吃光。另一位信徒在品嚐過後,馬上把部分花生埋進土中,結果發現山東土壤完全適合種植美國花生,出土產品遠勝又乾又瘦的土產花生。梅里士的這個故事讓人聯想到聖經福音書中耶穌所說「才幹的比喻」(太二十五14-13;路十九11-27),就像領五千和二千銀子的僕人一樣,那位聰明的中國信徒善於運用西來食品,將之與中國的土壤結合,造出了新品種的花生。梅里士絕不會想到在一九三一年, 中國接近八十噸的出口花生,大部分都是來自煙台地區。

  另一位傳教士倪維思對草木園藝深有研究。當他發現山東土地貧瘠,土產的水果品種少、質量差,於是借鑒科學知識與從小在紐約州農場成長的經驗,改善當地的農業技術。他還寫信請美國的友人,把不同類型的果樹種秄寄到山東,又在煙台住處附近買了大片農地,嘗試進行實驗。倪維思這樣做,一來可以嚐到家鄉食品,以解思鄉情愁,二來希望可以研制出新的水果品種,向教友推介。有次安息年後返華途中,倪維思在日本買了二、三十株草莓 (strawberry)幼苗。在自己的實驗農場種植了草莓。其他成功例子還有西紅柿、各種顏色的美國葡萄、蘋果、梨子、李子。他和客人與教友分享這些果肉香甜、多汁味美的水果。後來地方人士得悉這些新果樹品種,深感興趣,倪維思於是把所有水果的核子送給向他索要的村民。

  最後一位傳教士郭顯德帶來博物館文化。在沒有高鐵和火車的年代,郭顯德和華人同工騎馬、坐驢車,攀山越嶺到內陸傳教。在五十六年的傳教生涯中,他先後在山東建立了三百多個傳教點,為數以千計人施洗。他最另類的傳教方法就是建立博物館,吸引人來聚會。啟發郭顯德以這個方法傳教是他的母校美國普林斯頓神學院。當他在學時,他看到校內的一個小型博物館,收藏了從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傳教士寄回來的紀念品。有一次,他在煙台買了一個舊式戲台,把前面改建成教堂,後面建一個小型博物館,展示他從美國帶來的奇珍異品與圖片。郭顯德是第一個把教會變成多功能文化用途的牧者。每當主日崇拜之後,他都會興緻勃勃地開放博物館,免費供敬拜者參觀。許多人在參觀後都大開眼界,因為他們都是第一次看到各國的奇裝異服、生活用品、醫療傳教士所用的科學儀器。這種做法與今日中國到處都要收費的博物館很不一樣。郭顯德的小型博物館開啟民智,將海外文化帶到煙台。

  福音的傳播,除了涉及西方的醫療科技與現代教育之外,日常生活的物質文化是另外一個重要環節。在改善當地的經濟與文化生活上,教會有着不可忽視的貢獻。

  李榭熙(美國紐約市佩斯大學歷史系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