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者的自我關懷


2507 期(2012 年 9 月 9 日)
◎ 文化之旅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出版的《勇於領導》(周永健、楊慶球、劉忠明合著),其中有一章是「自我牧養與個人成長」,談到牧者自我牧養、自我關懷對於保持有效領導力的重要性。教會長期以來「羊多牧人少」的格局,帶來牧者普遍存在身心俱疲、事奉乏力的現象,而牧者通常囿於觀念中形成的刻板的自我形象,讓他們只能孤獨地面對這樣的疲憊。

  一些牧者選擇充電和進修,暫時從繁忙的事奉中抽身,尋求一個相對安靜的環境,以調整身心,仿佛從戰場上退出療傷。難怪神學院的學生邀請來進修的牧者分享,看到的常常是掩飾不住的倦容。的確,進修充電,只能治標不治本,若要有持續而有活力的事奉能量,就要留意如何保養自己的生命。

  那麼,牧者在關懷別人的同時,如何自我調節、自我關懷?書中給出了兩個建議:

  一是給自己設限。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和情緒,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還要分清哪些事情是自己分內的,哪些是要別人去做的。給自己多一些限制,給團隊多一份信任。限制自己的好處是,讓團隊中的成員有鍛煉和成長的空間,避免完美主義的傾向,也可以減少自己的耗損,讓自己騰出一點時間讀書、思考,體會一下「一定要讀書,否則就不能服侍」(約翰.衛斯理)的樂趣,使自己心靈飽足、思維活躍。

  二是建立支援網絡。至少有三五知己,在默默陪伴之中分擔你的重擔,能撫慰你的憂傷,分享你的快樂。不必刻意掩飾傷痕,有時候,亮出你的傷痕,反倒顯出一份坦然和勇氣。有一首詩寫道:「你怎麼沒有傷痕?僕人本該效法主人的榜樣!跟從的雙腳本該也有釘傷,是因為你離主太遠才完好無恙?」保羅沒有掩飾他一度四面楚歌的窘境,還有他身上的那根刺,但他知道如何重新得力,因為他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

  一個健康的牧者,才會享受事奉,給教會帶來祝福。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