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治療


2467 期(2011 年 12 月 4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喪親、失戀、工作挫折,種種『失去』或會令人患上抑鬱,本港約有一成人患有抑鬱症,但部分情感創傷,利用心理治療配以藥物,亦難根治。但八年來飽受抑鬱困擾,再接連經歷喪父、失戀的病人,接受近年引進本港的『感動治療』,三個月便成功解開心結,不藥而癒。」 《經濟日報》 22.11.2011

  

  心有所感,情緒得釋放,情感得滋潤,原來具備很大的療效。以前上課,有很多感動人心的課文。小小年紀,未能體貼父母的心腸,但唸到朱自清的《背影》,當老師朗讀「我看見他戴著黑色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路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且不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候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段時,學生年紀雖小,想念到自已的父母,心中必定有所感觸。

  再長大一點,老師又教白居易的《燕詩》,唸到「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老師總會囑咐我們回想每天晚飯時,父母如何辛勞為兒女做飯。那日子一家多口,總有幾兄弟姐妹在「索食」,而父母就「猶恐巢中飢」的捱更抵夜,為的是搵兩餐,養育兒女成人。

  還有《愛的教育》中的《少年筆耕》這個故事,以前多編進小五至小六的中文科課本:「?利亞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十二歲,是個黑頭髮白皮膚的少年。他父親在鐵路局當雇員,?利亞底下還有許多弟妹,一家生活很清苦。」給小學生唸這些故事,令他們的心靈溫暖,從而學會善解人意。

  可惜現時中小學教育都缺少了這一類感動人心的課文,又或者是老師教的時候,少了從「欣賞」的角度出發,而把焦點誤置在閱讀理解和句子結構等「技術」層面, 結果故事原本的一切情節,都淪為「方法」(means),達不到作者原本想表達的情意境界。

  耶穌慨嘆那日子的人「吹笛不跳舞,舉哀不捶胸」,那是一個心硬如鐵的時代。今日我們批評這一代的孩子精神生活蒼白,很大的原因是我們太少給他們接觸感動人心的元素。孩子成長在過分功利的社會,心硬如鐵只是自我防衛機能,不可見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職場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