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如何教育?


2438 期(2011 年 5 月 15 日)
◎ 時事透析 ◎ 蔡志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育局建議由明年九月開始,逐步在小學和中學推行國民教育,作為中國人應更多認識中國國情。培養對國家的感情無可厚非,但有人擔心會變成洗腦教育。

  在殖民地年代,英國政府並不鼓勵香港的中國人認同自己的國家,是為了方便愚民統治,而回歸之後,由於不少人對共產黨的歷史和管治手法不滿,因此對本來是理所當然的國民教育有所保留,這是十分不幸的。其實問題的關鍵不是應否教,而是如何教;不是應否愛國,而是何謂愛國?與其抗拒國民教育,倒不如爭取影響將來如何去教更重要。

  在殖民地年代,其實不少教師在講述中國文學和歷史的時候,仍然表現出對國家和民族的濃烈感情,這是殖民政府無法阻止的,同樣,只要將來的國民教育不用考試,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國民教育的成敗關鍵其實是在於一群老師,而不是政府官員的主觀意願。另一方面,對於國情教育,只要香港仍然享有新聞自由,對國家的問題報喜又報憂,其實就是最佳的參考資料,在自由社會要洗腦談何容易。

  學校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以及塑造學生的良好品格。而國民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國情和文化的瞭解;對民族的認同;以及對國民福祉的關心;但同時尊重和欣賞其他的民族和文化,而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盲目排他。

  和很多在殖民地教育下成長的理科生一樣,筆者的中國歷史只讀到中三便被腰斬,對八年抗戰之後的發展幾乎一無所知,而自己對中國的瞭解和感情,幾乎全部由自修而來。在高中開始自己不斷閱讀民國初年軍閥割據、國共內戰和文革的歷史;看魯迅、徐志摩和曹禺;再看徐復觀、唐君毅和殷海光;之後又迷上中國教會的歷史,由景教、利瑪竇、馬禮遜看到王明道。國民教育其實只是一條鑰匙,只要能為學生打開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關心和興趣的大門,他們便會自己努力去追尋,誰也阻擋不了。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有衣有食】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家庭醫生手記】